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資本 >

央行連續18天未逆回購 流動性仍充裕

2018-11-20 16:34:15    來源:證券日報

11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合理充裕水平,11月19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這也是自10月26日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18天沒有逆回購操作。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資金面持續處于較為穩定的充裕狀態,市場利率僅略高于公開市場政策利率(DR007)水平,且無明顯到期壓力,無需央行通過逆回購進行“削峰”操作。這是近期央行連續暫停逆回購操作的直接原因。

王青表示,此外,今年以來央行通過降準、MLF等方式,加大中長期流動性釋放力度;與此同時,央行多次通過較長時期連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達到“收短放長”效果。這一方面可以優化銀行流動性結構,引導銀行向實體經濟定向“寬信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另一方面也可適度控制市場利率水平,避免釋放“大水漫灌”信號。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外匯研究員王有鑫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總量上看,目前國內流動性依然比較充裕。年內央行已不斷通過降準、超額續作MLF、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措施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目前流動性相對充裕,Shibor各期限利率走勢平穩,國債收益率逐漸下行,因此,暫停逆回購對市場的影響有限。在相對寬松的流動性環境下,融資成本下行是大勢所趨,此時應避免過度投放流動性導致杠桿率過度飆升,威脅政策效果。

就下一步貨幣政策走勢,王有鑫表示,從結構上看,逆回購主要是短期流動性提供工具,目前的核心問題是引導長期融資成本下行,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支撐,因此央行更傾向于使用MLF等中長期政策工具,而較少使用逆回購等短期操作手段。未來,貨幣政策重點應逐漸轉向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方面,一方面,通過風險分擔、明確授信盡職免責標準、優化考核機制等手段,給予金融機構正向的監管激勵和引導,解決不愿貸、不敢貸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設立和合理使用融資擔保基金、信用緩釋工具,大力支持小微企業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風險,切實將金融機構的“活水”引入到實體經濟中來。

王青表示,考慮到11月份稅期已過,本周內沒有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而伴隨年末基建補短板力度增強,財政及地方專項債資金支出力度加大,會形成較大的流動性供給,預計市場資金面仍有望繼續保持寬松狀態。因此,短期內央行連續開展較大規模逆回購的可能性依然較低。央行或將繼續引導市場利率圍繞DR007小幅波動,同時重點通過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等政策工具推動實體經濟“寬信用”。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