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資本 >

麥肯錫報告:2018年中國銀行業利潤預計有所改善

2018-12-27 09:49:09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26日在滬發布《中國Top40家銀行價值創造排行榜(2018)》,回顧并分析了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40家代表性銀行的股東價值創造情況,并稱中國銀行業經濟利潤2015年以來連續走低,根據半年數據預計2018年將有所改善。

自2015年至2017年,中國國內銀行的經濟利潤持續下滑。2017至2018年, 國內銀行面臨更多嚴峻挑戰。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依然較窄,銀行無法繼續倚賴利息收入拉動營收增長;強監管下資產質量雖略有好轉,但信用風險猶存;同時監管提升了對系統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給很多仍處于重資產模式的銀行造成了巨大壓力。

麥肯錫發現,2015年,40家納入分析的銀行中有4家未能創造股東價值,2016年該數字增至13家,2017年更是達到了22家。該嚴峻形勢在本年度終于有所改觀,截至2018年上半年,僅有15家銀行未給股東創造經濟利潤。

今年的報告以2018年銀行公開的財務年報為依據,仍然選擇中國40家代表性銀行進行價值創造分析,包括6家大銀行(分別是四大國有銀行、交行和郵儲銀行;以下統稱六大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17家規模較大的主要城商行以及5家規模最大的農商行。由于有銀行未公布2017年年報,實際研究銀行為38家。

從四大類銀行來看,2017年六大行整體經濟利潤下降達16.8%;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整體經濟利潤由正轉負;17家主要城商行整體經濟利潤同樣轉負,達-129億元人民幣;僅5家主要農商行同比提高5.3%,是四類銀行中整體經濟利潤唯一得到提升的一類。

此外,從2015年到2017年,40家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達10%,風險加權資產增長達11%;而整體收入增速僅為1.8%,稅前利潤增長為1%,經濟利潤下滑了32%,是典型的規模驅動型銀行。

麥肯錫認為,中國國內銀行經濟利潤創造能力近年持續走低,主要源于三大挑戰:一、銀行利差收益和中間收入持續下降,收入增長整體乏力,經濟利潤缺乏增長抓手;二、大部分銀行依然依賴重資產模式驅動規模增長,有礙銀行創造經濟利潤;三、行業監管趨嚴,金融杠桿收縮,導致資本受限,多數銀行已經無法支撐高資本的成長模式。

麥肯錫分析國際領先銀行的實踐發現:國際領先銀行在早期都經歷過一段重資本的高速發展階段。然而,在收購兼并或自身成長達到一定規模,又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各家銀行都開始對單純依靠資本擴張的模式進行反思。與此同時,就外部環境而言,資本的供給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如何在資本受限的情況下進行銀行轉型并提升銀行回報,是銀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郭凱元建議說:“結合各銀行各具特色的轉型實踐,提出了‘做強零售、做精對公 、資源優化、風控先行’四大轉型戰略舉措與‘量化分析、科技系統、績效考核、人才隊伍’四大關鍵能力,作為經濟利潤創造的利器。”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曲向軍表示:“向價值銀行的轉型,是不可逆轉的行業趨勢,也將是銀行優勝劣汰的‘分水嶺’。各家銀行要從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戰略出發,積極推動落實價值銀行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四項核心舉措:大力推動零售轉型,發展行業專業化的對公業務,優化資源配置和成本管理,提升對風險的精確判斷能力。同時,如果銀行能大力發展量化分析、科技系統支撐、考核管理和人才團隊四大能力,必將能持續為股東創造可觀的經濟利潤。”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