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資本 >

無人零售偃旗息鼓 罔顧消費者的流量生意已死

2019-01-22 14:03: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年7月,一個外形類似集裝箱的裝置出現在上海街頭,這是被叫做“繽果盒子”的無人便利店。無人零售的大幕就此拉起。然而,一年多以后的今天,第一代無人零售仿佛偃旗息鼓,眾多巨頭的無人零售平臺,以及一些名噪一時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少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有媒體在梳理無人零售的興衰變化時,冠以“第一代無人零售已死”的標題。然而,無人零售既沒有真的死去,也從來沒有之前人們預期的那樣顛覆一切。

不顧一切地大上、快上、猛上某種商業模式,已成為互聯網經濟業態發展的普遍方法。好處自然在于,產業有機會迅速收割互聯網紅利,實現規模效應。不過,瘋狂補貼、巨頭角力,做流量生意,固然能夠制造一時的繁榮,但繁花落盡,留下的可能是一地雞毛。一番短兵交接以后,無人零售開始中場休息和總結,或許并不是壞事。

對于零售業來說,改變人們的習慣很難,而將人們的習慣融入商業發展模式中,更難。拿上一次零售業變革來說,大型超市進入國內那么多年,始終沒有完全取代傳統零售業。很多人還是到菜市場買菜、賣菜,而小型的“夫妻店”也依舊很有市場。

零售業發展不能脫離對地方實際情況的考慮。拿便利店來說,北方城市的發展就遠遠不及南方城市。這恐怕是消費者生活習慣、商業文明基礎甚至氣候等各種主客觀因素共同造成的。相應地,在有人便利店尚且不發達的北方,貿然推進無人便利店,其結果可想而知。

無人零售當初最光彩奪目的無疑是技術。人臉識別、4G網絡、移動支付……種種“黑科技”讓無人零售一出生就風華正茂。技術歸根結底只是人的補充。表面上看,這些技術確實能夠替代售貨員的主要職責。但是,有些東西離開了以后才發現至關重要。售貨員的個性化服務就是消費者平常不注意卻無法脫離的,比如,結賬時熱情的笑臉,為顧客推薦貨品,解答對商品性能、使用方法的疑問。

當下,無人零售是傳統零售業的有益補充,就像外賣是傳統餐飲業的補充,但人們還是樂意周末到餐館里享受一頓有儀式感的大餐一樣。同時,無人零售的銷售品類尚有局限,很多傳統零售店里的貨品無法在無人便利店里直接銷售。要回應無人零售是不是一個“大號的自動販賣機”的質疑,還有很多難關需要克服。

無人零售寄托了社會對消費新時代的期許。但對于更多普通消費者而言,相比零售門店的自動化程度、購物過程的“科技感”,更關心的則是綜合性的消費體驗。前些日子,關于一些超市不收現金的爭論不是屢屢被媒體報道么?在都市青年習慣“無現金社會”的當下,確實還有很多中老年人習慣用現金消費。服務好多樣化的人群,讓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人被技術門檻困擾,是現代商業應盡的道義與責任。

同樣,消費升級不應該是“門臉”的簡單升級,而是消費思維、消費方法的內在提升。商家在設計新的銷售場景、推廣新的銷售模式時,要多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找到多數人的痛點,尋求“最大公約數”。推廣無人零售,無疑縮減了人力成本,卻不能以損害消費者體驗為代價,否則,商家遲早自食惡果。

中午時分,寫字樓附近的小餐館人滿為患,點外賣又要等待較長時間,如何讓職場人士吃上一口熱騰騰的飯;很多到國外旅行的游客發現,一些國家的便利店密度更高、商品更豐富,甚至專門出現了便利店旅行攻略,國內便利店能不能跟上;生鮮賣場方興未艾,但一些菜品似乎不如樓下菜場新鮮的……零售業需要解答的問題還有許多,而技術的聚焦點,不光是規模與效率,還應該有消費者的滿意度。

有人還是沒人,都是為了“人”而服務的。讓消費者更加方便,是在零售行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無人零售重新洗牌,并不意味著無人零售的前景從此暗淡。對于消費新時代的暢想與構思,也要更加精細化,體現更多元的視角。

關鍵詞: 無人零售 消費者 流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