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資本 >

高校教師分享送外賣經歷 每一次事關勞動者的發聲都有意義

2023-09-08 10:12:00    來源:工人日報


【資料圖】

每一次事關勞動者的發聲都有意義

邢斌是一位高校教師,他最近被人關注是因為去年冬天他在山東臨沂當了一個月的外賣員。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了《2022年冬,我在臨沂城送外賣》一文。文章近日在網上迅速傳播,他的這段經歷也被大家熱烈討論。

多數人贊賞邢斌以高校文學院教授的身份“向下扎根”的行為,也有一些人對他在文中傳遞出的某些信息和觀點不認可。無論如何,教授扎扎實實體驗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并以他特有的敏感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這段經歷,讓社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外賣員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群體,不是一件壞事。

目前,我國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8400多萬人,外賣員就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之一。但是,就像代駕、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其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一樣,盡管人們時常享受到他們勞動帶來的便利,卻對他們的生活、工作狀態一知半解。

文章中,邢斌對自己一個月外賣員的工作做了一個總結:平均每天騎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層樓。他還有具體統計:平均每單掙3.5元,要取貨送貨兩三公里,取貨平均等5分鐘,騎車8分鐘,送貨上門平均7分鐘,共20分鐘。

除了他送外賣的基本情況,文章還涉及個人體驗與觀察、普通民眾的生存成本等等。文章的內容并沒有都得到認同。比如,有人就認為個體經驗并不能代表全部真實,外賣員并非都像作者展現的那么“苦情”;還有人認為,文章對行業的描述太情緒化,以至于行業看起來像個“周扒皮”。

如果從嚴謹的角度看,邢斌的體驗和文章當然算不上是一次科學的調查研究。他也無意這么做,談及初衷,他說:“高校教師生活的圈層比較封閉,時間長了會喪失對現實的敏銳度,我覺得自己需要通過這一個月的類似體驗,把自己‘恢復’成一個正常人。”

邢斌的文章更像是一次個人化的寫作。但也正是因為此,文章才讓外賣員的一些工作和生活切面精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作者的一些情感和體驗引發人們的關注和共鳴,更讓外賣員處在了社會的聚光燈下“被看見”。

并不是每個外賣員都有文學院教授的認識和文筆,他們每天埋頭于生活和工作,是相對沉默的群體。從這個角度而言,有人能以他們的身份發聲,無論其內容是否全面、觀點是否準確,都具有意義。術業有專攻,我們也不能指望一個文學教授客觀全面準確地認識一切、展示一切、回答一切。事實上,我們不能對任何人求全責備,現實生活無比豐富,普通勞動者面臨的權益維護、行業發展等現實問題,只有在一次次展示、討論中才會被看見、被完善。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