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投 >

騰退老校區!多所北京高校,“出走”!

2023-08-29 16:57:42    來源:騰訊網

建國后,北京高校曾有兩輪著名的外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此遷至合肥,改變了一座城市的發展。兩次外遷重塑著國內高教格局。

近些年,站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戰略高度,北京高校,再一次踏上了向外遷移的征程


【資料圖】

而這場遷移,也終將會改變著什么。

不同的地圖

“北京大學懷密中心是增量,是對北大醫學現有功能的拓展和外延……新校區將按照前沿國際創新的方向發展”,時任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提到這個位于懷柔科學城東區的醫學部新校區時,語氣中是滿到溢的期待。

今年8月9日,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項目設計方案終于進入了公示期,總建設用地面積約33萬余平方米的這里,未來將承接北醫70%的學生

幾天之后,北京另一所醫學高等院校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項目建議書,得到了北京市發改委的正式批復。批復下達后,首都醫科大學第一次明確表露,將騰退現有五個老校區,整體搬遷至位于大興區的新校區,實現“一校一址”辦學

圖 | 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功能分區圖

正是盛夏時節,在連接懷柔和大興的中間地帶,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通州校區建設工地上蒸騰起團團熱氣。預計今年年底,人大的通州新校區將正式完工。

近些年,去郊區辦學在京校群中并不新鮮。分列北京一南一北,早已建設完備的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在連續接納了10余所高校后,再難騰挪出空地。未能及時入駐的其他北京高校,點亮了通州、大興、懷柔等地的郊區地圖。

距離北京105公里的雄安,是另一片等待點亮的廣闊天地。

自2017年中央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作為中國副都后,許多京校就釋放出了與雄安連接的信號,今年的信號更是層出不窮。

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前往雄安新區考察調研;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完成可研報告,年內將開工建設;北京語言大學在前往北京科技大學調研雄安校區建設情況時表示,北語將以雄安校區建設為重大契機,推動北京校區和雄安校區協同布局、協調發展。

圖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考察調研雄安新區

至于首批布局雄安的4所高校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則明確了搬遷的時間線與思路,將按照一校兩區、協同發展的思路,預計于2025年秋季對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遷完畢。

與此同時,一些學校,將目光投向了更遠一些的地方。河北、山東、天津紛紛迎來了北京高校。

疏解與新增

“空間微增,但人員和教學科研發展飛速,供需矛盾的日益緊張,尤其是科研用房的窘迫,已經成為滯緩醫學部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時任北醫副主任的李鷹在2010年點出的這段話也是掐住大多京校的瓶頸。

首都,有著極為龐大的流動人口。2015年,北京市核心區的人口密度已經高達23953人/平方公里,逼近承載力的極限。

然而在核心的城六區,聚集著66所高校,全市超過8成的高校師生集中在市區,達到了70.7萬人,其中海淀區占了60%以上。

圖 |?截自《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高校外遷問題研究》

2014年,為了解決“大城市病”,中央將北京重新定位為“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中心”,而非教育、醫療等中心。此后,北京不再擴大教育辦學規模,在京高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不再校內擴建

禁增量后就是去存量。2016年,北京市教委在“十三五”規劃中,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疏解。將騰退出的學校空間讓位于首都核心功能。

在緩解中心城區人口高熱的同時,京校遷出也放松著學校的空間。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都曾明確提到“辦學空間不足,是多年來困擾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北交大新校區建設辦公室主任劉江濤舉過一個例子,學校有一團隊由于鋰電檢測需要較大的場地,現有的校內空間無法提供,只能長期在校外租賃實驗空間。毋庸置疑,規劃占地面積為2600畝的雄安校區,將為學校拓展出更大的發揮余地。

遷至房山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在2023年的本科招生計劃為1900人,10年前,這個數字還是1100人。

更大的空間會激發更多的想象。2022年北京大學昌平新校區迎來了500多名研究生新生,在接受采訪時,有學生感嘆“每層樓都會配套一個比較大的交流平臺、自習室,可以輕松交流、激發靈感”“在這里能沉下心來好好做學問”。

圖 | 北大昌平校區可供交流的公共空間

重組的催化劑

“昌平新校區是北大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北大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基地。”在昌平校區即將啟用之際,北大校長郝平在調研時反復強調著新校區的定位。

圖| 北大昌平新校區

2020年,《北京大學新工科建設規劃》正式出臺,昌平校區是“北大新工科”戰略的落子之處。首批進駐昌平新校區的200多名師生,就來自北大因新工科而成立的計算機學院。

在新校區啟用一個月后,北京大學與昌平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籌建北京大學昌平產教研融合創新中心。

北京大學的這輪疏解,是深思熟慮后的選擇,推動著當地產業的發展。

高校搬遷不能只是簡單機械的原樣照搬,而要將其視為一場改革與重組的全新機遇。這正是北京高校此輪搬遷的深層考量,也是為何由雄安承接北京高校的原因。

“對于雄安新區來講,這是一座未來之城,毫無疑問應該是一個未來的高教之城。如果有一批跟它的功能匹配,能夠真正扎根的高校,對于雄安新區城市功能的優化、提升會有非常大的作用。”

今年3月,國家科技部在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專項座談會上,建議北林充分發揮生態文明研究領域的優勢,系統開展生態建設和綠色產業技術攻關;建議北科充分發揮材料學科方面優勢,充分考慮雄安發展需求。

圖 | 雄安新區召開推動首批四所疏解高校協同創新座談會

首批布局的4所高校也將在雄安校區建立協同創新聯盟,多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共同謀劃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共建示范性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和科技園區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曾估算過,如果北京地區有10所高校將主要教學資源遷至雄安,將帶動約100萬人口的流動。

這100萬高學歷人群,可能就決定著雄安這片廣闊天地的未來。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