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業 >

今日關注:重要指標:水稻上山和宜機作業

2023-06-26 08:54:29    來源:凱迪網

從邏輯常識也可以判斷,暴雨沖毀梯田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怪“水稻”。 ▲資料圖: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圖/新華社

| 陳明


(相關資料圖)

近日,“水稻上山”引起網民熱議,很多人不理解,質疑山上種水稻不切實際,產量也不可能那么高。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大意是說某地搞了“水稻上山”,進入汛期雨水增多,暴雨將梯田沖毀,令人痛心不已。

據《農民日報》6月24日報道,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澄清。

根據該負責人介紹,網傳的“水稻上山”,是通過品種改良和栽培方法改進,將部分雜交水稻品種引到山坡地上種植。這些梯田本來就有,不存在網民質疑的開山造田、毀林造田等情況,也不會破壞生態。

這一回應基本上把問題說清楚了。實際上,即便是不了解農業技術,從邏輯常識也可以判斷,暴雨沖毀梯田要么是雨勢太大、形成災害,要么是梯田質量不過關、難以應對雨水沖刷,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怪“水稻”。而將矛頭指向農業科學家更是錯置了問題的準星。

不過這個事情也確實反映出當前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領域的一些問題,需要認真反思改進。

梯田被沖毀多少反映出丘陵山區農田建設存在的技術短板。如果按照科學的技術規范進行改造,坡地改造為梯田后能夠大幅減少徑向雨水沖刷,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保土保墑,再配合修建排水溝等設施,抗一般的暴雨也問題不大。

然而,不少地方修建的梯田坎坡度太大、甚至接近垂直,又沒有修建排水溝等設施,雨勢稍微一大就容易發生垮塌甚至造成泥石流災害。

另一個極端做法是,有的地方為了防止梯田垮塌,竟然修建了硬化護坡甚至漿砌石坎,而且缺少必要的機耕道,導致農機無法通行。這樣的農田只能人工作業,與農業機械化注定無緣。顯然,這不是農田建設的目的,更非農業現代化的方向。

農田建設技術短板的背后反映出一些體制機制尚有待完善之處。難道說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和施工單位真的不懂農田建設的技術規范嗎?當然不是。問題的根源在于建設目的決定了技術選擇。

很多地方的梯田都是依托自然資源部門的土地整理項目修建的,而這一項目的任務并非直接服務農業生產,而是通過補充耕地換取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這就導致了很多土地整理項目只注重耕地數量,但對耕地質量等級提升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重視不夠,更不會去考慮農田宜機化問題。

2018年機構改革之后,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職能集中到了農業農村部門,而自然資源部門仍然在開展土地整理、補充耕地等工作,兩部門間的銜接機制仍不暢通,導致上述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正如農業農村部有關機構負責人所說,丘陵山區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一地區的農田建設必須要跟上。其實,這里有一個關鍵性問題容易被忽視,丘陵山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并非是簡單的防止滑坡問題,而是要把“宜機作業”作為一個剛性標準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規范。

最新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中增加了“宜機作業”的要求,但各類技術指標存在較大彈性。結果是按照國家標準建設的高標準農田,仍然可能存在地塊細碎、機耕道不適宜大中型農機作業和通行的情況,導致很多地方花大價錢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很快就出現了拋荒現象。

解決這一問題,需盡快修訂《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將“宜機作業”作為必要驗收指標。明確規定地塊寬度、長度必須滿足大中型農機高效作業要求,明確將是否適宜大中型農機作業作為高標準農田驗收的“一票否決”指標。

還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早期劃定基本農田時,不少地方出于保經濟增長等多重考量,將平原地區留作了建設用地,卻將永久基本農田劃在了15度以上的坡耕地上。這些土地基礎耕作條件差,其實不具備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條件。

對此,應該下決心對永久基本農田具體落實地塊作出調整,而非強行在山坡上搞農田宜機化改造,以切實保證耕地質量。

撰稿 / 陳明(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劉越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