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世界簡訊:不遺余力 讓每一粒糧更有價值——“內蒙古資源節約集約在行動”系列報道之四

2023-02-27 09:56:31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夜幕降臨,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升騰起濃濃的“煙火氣”。


(資料圖)

在一家人氣很旺的餐館內,飯香撲鼻、座無虛席。幾位用餐完畢的顧客,不約而同地請服務員幫忙打包剩菜。

“我們積極提倡‘光盤行動’,提示顧客適量點餐、剩菜打包,還推出小份餐、半份餐等用餐選擇,多方面對消費者進行提示提醒,杜絕食物浪費。”餐館負責人告訴記者。

“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節約食物、杜絕浪費”……如今,在內蒙古大大小小的餐館里,隨處可見這樣的宣傳標語,外出聚餐“光盤行動”成“食”尚,適量點餐、剩菜打包也已經成為很多人的消費習慣。

堅決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近年來,我區連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加強節約糧食、制止餐飲浪費工作,倡導文明用餐,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餐飲風尚。

——制定出臺《內蒙古自治區堅決制止餐飲浪費工作實施方案》,牢固樹立節約理念,落實制止餐飲浪費各項工作任務,努力營造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良好氛圍。

——開展“文明餐桌”“光盤行動”等專題行動,弘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宣傳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新風尚。以“全民營養周”“食品安全宣傳周”等主題活動為契機,將杜絕浪費、文明用餐宣傳融入各類主題宣傳活動中。

以珍惜之心面對一粥一飯,以科技力量守護一米一粟。每年秋天,機收減損都會成為沃野上“搶糧奪豐收”的重要一環。

在我區重要的小麥產區巴彥淖爾市,去年秋收期間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1030臺,有效保障了機械化收獲需求,機收率達到100%。小麥收獲期間,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杭錦后旗三級農牧部門組成聯合監測小組開展小麥機收損失監測調查,有效驗證機收減損成果。

在去年秋收關鍵時期,呼和浩特市在土默特左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召開主要糧食作物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技能競賽暨全區(西部片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收獲機械演示觀摩會,積極引導種植戶和廣大農機手增強機收減損意識,提高機收減損技能,全力保障糧食顆粒歸倉。

興安盟深入分析糧食生產損耗原因,引導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在作業季前對機具進行全面檢修保養,并優先選用低損高效農機具,確保播種、植保、收獲各環節損耗降到最低。同時,加強糧食作物道路運輸損耗監管,確保糧食從田間到倉房少損耗、不損耗。

從加快農機具更新、減少機收損失到提供烘干服務、減少壞糧風險,再到推廣智能糧倉、降低儲糧損耗,節糧減損讓端牢中國飯碗更有底氣。

嘩……一車金燦燦的玉米,在裝卸工人按下按鈕的一瞬間傾瀉而下,進入分級振動篩選器開始進行清選,剔除原糧中的部分不完善粒和雜質。

在烏蘭浩特鐵西糧食儲備有限責任公司儲糧區內,自動化潮糧接收翻糧板卸車系統正在滿負荷運行。接著,玉米將通過高架提升傳輸糧食自動控制線,經烘干塔烘干后,進入儲糧庫房存儲待售。

這里是全區578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之一。農民收獲的糧食在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得到及時清理、烘干、銷售,大幅減少了農民損失。

不遺余“粒”,讓每一粒糧更有價值。我區積極推動糧食生產各環節使用節糧減損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推動糧食生產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有效提高節糧減損能力,著力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

信息化建設賦能節糧減損。為加快推動糧食購銷領域監管理念、監管方式和監管手段變革,構建糧食購銷領域全面互聯互通、數據實時匯集、全程即時在線、穿透式監管的信息化動態管控體系,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全力推動自治區儲備糧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工作。截至目前,“項目建議書”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方案”均已獲批,2400余萬元建設資金已經到位。建成后將實現全區地方儲備糧承儲數據和視頻高質量穩定上傳,儲備糧聯網監管全覆蓋,進一步促進節糧減損提質增效。

著力解決“地趴糧”問題。2022年下半年,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兩次調度相關盟市解決“地趴糧”問題,提出了加大收儲力度以減少農戶自儲糧規模,宣傳科學儲糧方法,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爭取財政資金支持等工作舉措。各盟市通過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的“五代”服務以及推廣節約簡潔高效儲糧裝具等措施有效提升農戶自儲糧儲存質效。

促進節糧減損能力提升。2022年,自治區本級安排1800余萬元支持各盟市糧食應急加工企業用于倉儲設施維修、設備升級改造等項目,提高倉儲設施性能,改善糧食倉儲條件,進一步減少糧食損耗。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我區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動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取得實效,為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韓雪茹 阿妮爾 李國萍)

編輯:孫麗榮

關鍵詞: 糧食生產 呼和浩特市 糧食作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