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今日熱聞!推動五大任務見行見效·我在現場丨萬人守護一片林

2023-04-18 09:57:19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資料圖片)

“拿起滅火機!提機!”一聲令下,十幾臺滅火機同時啟動,發出隆隆聲響。身著橘色防火服的快速撲火隊員將30多斤的滅火機挎在胸前,開始模擬打火操作。4月17日下午,興安盟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防火指揮部,快速撲火隊隊員們正在緊張訓練,動作干脆利落。就在幾天前,他們在中蒙邊境線上守了兩天兩夜,成功堵截蒙古國草原大火。

快速撲火隊隊長趙柏濤說:“我們45名隊員全部出動,整整兩天兩夜,我們吃在車上、住在車上,在邊境線巡防公路上,隔著界河,我們的車子跟著火頭向前。七八級的大風夾著沙塵暴兇猛而來,火頭推進速度很快,我們必須時刻緊盯。一旦大火跨過界河,就必須立刻投入戰斗。最近的時候,蒙古國大火距離阿爾山地界只有不到1公里,火舌跳動,濃煙滾滾,能見度不足5米。我們直到大火熄滅,沒有一丁點兒火星和煙氣才返回。”

4月17日,阿爾山市林業和草原局快速撲火隊隊員正在進行防撲火演練。

2014年3月,阿爾山市林業局第一支專業化快速撲火隊成立,承擔著杜拉爾林場施業區4萬多公頃林政管理工作和防火工作任務,守護著23.5公里的國境防火線。如今,快速撲火隊已經發展到45人。防火戒嚴時,他們靠前駐防,集中吃住、訓練,24小時戰備;發生火情時,他們3分鐘集結、5分鐘出發,義無反顧奔赴火場。耀眼的橘色身影,成為林區防火線上最安心的存在。

快速撲火隊副隊長李洪舟負責帶領隊員們日常訓練和撲救火。被煙火熏黃的頭發,提示著他剛從火線上下來。當被記者問到為何參加快速撲火隊時,他局促地摸著頭說:“爺爺和父親都是林業人,所以我和弟弟都選擇了守護這片林子。”

4月17日,航拍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

大興安嶺有著中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地處大興安嶺中段、興安盟西北部的阿爾山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1.2%,綠色植被率達到95%以上。林子是這片土地最寶貴的財富。1992年,這里建起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百萬畝人工林。守林、護林的信念早已印刻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基因里。

在杜拉爾林場口岸資源管理站管護區的巡防路上,記者見到了李洪舟的弟弟李洪巖和他的同事。山里的風呼呼地刮著,地上的草還沒有返青,正是防火最要緊的時候。“我們針對重點地區進行巡護,嚴格管控進山人員,進山需要掃碼,出山也要掃碼。進山的人要求停止一切野外用火。同時,要查看森林病蟲害情況、救助野生動物。”李洪巖說。

4月17日,航拍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

從早晨上山巡護到下午5點下山,李洪巖的護林員專用手機的北斗定位系統顯示,當天已經累計巡護184公里,巡護時間超過11個小時。

“春季防火期是3個月,3月15日上山,6月15日才能回家,住集體宿舍,一屋6個人。車上不去的地方就步行巡護,經常走到磨破腳。”李洪巖說。在常人看來,護林員的工作可能會有些單調枯燥,還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但對于李洪巖來說,這是一份承載著使命與擔當的工作。他說:“我們家三代都是護林人,對這片林子有感情,希望這片森林常綠、這座大山常青,能夠更多造福子孫后代。”

在興安盟,像趙柏濤、李洪舟、李洪巖這樣的撲火隊員和護林員有1萬多人,他們扎根大山,和全盟2310名林草長,共同守護著這莽莽林海,守護著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內蒙古日報?草原全媒記者 李霞 霍曉慶 康麗娜 呼布琴 黃燕飛)

編輯:孟捷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