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焦點播報:風吹過草原

2023-05-05 17:56:35    來源:《內蒙古日報》

扎魯特山地草原 科爾沁夫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辛靈

扎魯特山地草原是疏離的,也是柔軟和詩意的。

扎魯特的地勢不是一覽無遺的大平原。遠遠望去,那些掛在山腰的羊群,好像修煉了上萬年的石頭一樣,摁住了大山的心跳。

草原上的山并不高,如果攝影師來這里拍照,山地起伏風吹草低,牛羊滿山亂跑,會有很好的影像呈現。

扎魯特旗軍馬場山地草原,素有科爾沁草原“后花園”之稱。到達山地草原時,太陽緩緩落山,山巒被橘紅色的晚霞包圍起來,遠處牧歸的牛群拖著長音……

太陽慢慢西沉,好像是被晚霞用一種神秘的力量接走的。此時,蒙古包里傳出悠揚的歌聲,晚餐開始了。隨著悠揚的蒙古族音樂響起,蒙古族小伙子給客人敬獻上藍色的哈達。晚餐之后是篝火晚會。晚上的月亮清亮亮的,帶著潮濕的水汽,月光好像是特意落在扎魯特山地草原上。蟋蟀的叫聲也裹進月色里,靜謐和諧。

那些圍著篝火旋轉的人,此時世間的憂愁、名利都變成了浮云。旋轉,旋轉,讓靈魂旋轉到一個高度。從古到今一直生長的草,在腳下從生到死的榮枯,從死到生的輪回。沒有吶喊,不為浮名。

篝火旁邊,安代舞釋放出一種夸張,舞步凌亂與否,沒人理會。火光與天上的星光輝映,草色迷離,時光靜下來,有了不知今昔何年的感覺。

不知多久沒有這樣的放逐自己,草原接納了一群俗世的孩子的回歸。月掛西天,不知今夕。很晚了,身體和靈魂要找到回歸的棲身之所,那個被野草和小野花圍繞的蒙古包接納了我們。

與花同醉,與草同眠。在“我是我,我亦不是我”的迷離狀態中,沉沉睡去。

清晨,是被蟋蟀的唱詞喚醒的,那清越的唱段此起彼伏。蟋蟀的唱段和小野花的清香召喚著我,投進草原的懷抱。

走出蒙古包,霧靄含山,遠處山頂的敖包在朦朧的晨霧里顯現出一種神秘的色彩。

五彩經幡、藍色和白色的哈達飄在敖包的上空。像一位作家描述的場景:小草打著哈欠,野花剛剛睜開朦朧的睡眼,大地上的事物像是剛剛從一場夢中醒過來。沿著那條彎曲的小路登上山頂,不一會東邊山頂被紅色霞光照亮,壯麗恢宏,太陽緩緩升起時,神圣的光芒照亮草原上一切事物。

當我站在高崗上時,遠處的蒙古包升起第一縷炊煙。快速拍下這美麗的瞬間,定格這動靜相宜的美好畫面。

在群山環抱之中,看著稍遠處白色的蒙古包,像一只只安靜的綿羊臥在草地上,那種美,讓人有大聲呼喊的沖動。

聞著蒿草的清香,心神俱以凈化。

草原、天地、晨光,被這些美的事物裹挾著,我成為它們中微小的量子,在天地之間飄蕩。

巴林右旗是契丹人的發祥地之一,紅山、巴林石、格斯爾交織共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到了巴林右旗,一場小雨迎接了我們。蒙古族有一種說法:有福的人會帶來云和雨。

第一站在巴林右旗烏蘭牧騎,感受古老的民間藝術——格斯爾。

烏蘭牧騎的隊員們用呼麥和馬頭琴結合的形式,演繹著格斯爾。

古老、神秘的藝術,匯聚到一個小小的屋子里。呆呆的坐在那,像是中了蠱,受到極大的感染和震撼。

有人說,去一個地方,想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一定要去博物館。

在巴林右旗博物館,看到了一些用巴林石雕刻的器物。巴林石與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齊名,統稱為中國“四大名石”。

來到巴林右旗,就得看看傳說中的巴林石。在巴林石城,各家的店鋪前都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原石,我被一些玲瓏古樸的玉龍小吊墜吸引。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龍,被考古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因此,在內蒙古境內,隨處可見這種玉龍的標識,彰顯這個地區的文化內涵。

在這里感受著原生態藝術的魅力。當我們還沉浸在這種氛圍里,另一種自然之美,措不及防地和我們撞了一個滿懷。

那個早晨,烏蘭牧騎的隊員做向導,使我們領略到翁根毛都草原的魅力。這是有藍天、白云、草地、湖泊和牛羊的迷人杭蓋。“翁根”是蒙古語,意為高貴圣潔,“毛都”指大樹。走入景區,一些蒙古包坐落在海子邊,沙漠包圍著一個個海子,水里很多的蝌蚪游來游去。

在目力所及的范圍內,只有幾棵稀疏立長的樹,像哨兵一樣佇立著。白花花的沙子,和碧藍的湖水映襯著,多了些純凈和閑適的意味。

在沙湖邊,你會感嘆這種神奇的自然存在,據說敦煌月牙泉也是如此,沙漠和湖水共生。較高的幾處沙丘圍繞著這片湖泊,沙漠不進一步,湖泊不退半步,像一對相依相偎的親密愛人。湖泊里的水澄澈清凈,水底碧綠的水草清晰可見。蛙聲鼓噪,青蛙是這片山間的“樂師”。

在這里回歸到山間,放逐自己,一顆心又回歸自己。

在翁根毛都草原,本來是和同伴們走在一起的,在沙漠的高處行走,看到沙漠下面碧藍的湖水,澄凈如洗。在沙丘上向東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離開了人群。走到沙漠的最高處,坐下來,看到羊群和牛群在湖邊的草地上吃草;鴻雁媽媽帶著幾個寶寶在湖中心悠哉悠哉;一片云飄過來,繞在沙漠上空,像是夢幻一樣。

云朵恰到好處,蛙聲恰到好處,羊群恰到好處,連沙漠也恰到好處。

在這樣的山間,心里直想哭一會……

那些野草牽著野草的手,延綿天外,構成了蒼茫遼遠的世界。從遠古到現在,這里只是野草的世界,一年一年的枯與榮,植物演繹著生命的神奇。人只是暫時借住在這里,和一棵樹、一只羊、一只蛐蛐一樣微不足道,然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牧民,早已和生活在這里的萬物融為一體,組成和諧安靜的牧場。

去扎魯特旗蘇雅拉家的牧場采風,從城市的包圍中掙脫出來,心里有了久違的欣喜。

沿途有大片的牧場,牛群在牧場上自由地吃草。很多中草藥隱身于野草叢中。益母草、胡梔子、黃芪、甘草安靜地生長。這些沉入大地的美,沒有太多的雕琢,極盡本性。

在這里,野草和小野花鋪陳大地。草原上極少有樹,即使有樹也是零星的幾棵。

蘇雅拉家的牧場在草原深處,如果沒有人帶路,是找不到的。這遠離人煙的僻靜之處,是我心底最期望的地方。

沿途稀疏的榆樹,像草原上跑累的牛羊,靜靜地臥在草原上。這里的人們崇尚自然,愛惜草原上的一草一木。牧場的榆樹,都用木圍欄圈起來,以防牛羊啃食。一位牧民告訴我:蒙古族傳統的靴子前部鞋尖都是翹起來的,穿這樣的靴子不會把土里發芽的草踩死。

我們在蘇雅拉家品嘗了手把肉、奶豆腐、山韭花、小沙蔥,這些草原上特有的食品,極為鮮美。

午后,蘇雅拉領著大家去牧場采山韭花。越野車沿著彎彎曲曲的草原自然路往北走。這個牧場用網圍欄分出放牧、長著榆樹和錦雞兒、生長山韭菜的三個區域。東邊圍欄里的榆樹形態各異,高原的風,把其根部吹出地面,粗壯的根牢牢地吸附著大地。榆樹和野草結伴生長,在炎熱的夏天,榆樹就是羊群的大陽傘。

西面長著山韭菜的圍欄里,因為沒有被羊群吃過,山韭菜長勢很好,風吹過來,花兒搖曳,青草和山韭菜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令人心情愉悅。

牧場里面還有幾個淖爾,其周圍開著很多小野花,風景樸素中透著美。在淖爾邊,牛在吃草、喝水,一派安靜祥和的樣子。心里有了感慨,生活在這里的牛是幸福的,饑食野草,渴飲湖水,自由自在地做著和草原有關的夢。

遠望山坡上的敖包,荒寂中有一種肅穆之感。之前就聽蘇雅拉說過,這是他爺爺年輕時堆起的敖包。草原上有祭敖包的傳統。古時敖包是路界的標志,后來演變成祭敖包,有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

離開牧場時,我的心似乎還留在那里,像一個游子回到久別的家鄉。

編輯:段麗萍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