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概念股已“躁動”!電子后視鏡加速登場 系統穩定性成“破局”關鍵|行業動態

2023-07-02 00:46:32    來源:懂車帝

財聯社6月30日訊(記者 陸婷婷 王碧微)明起,汽車電子后視鏡CMS新國標GB15084-2022將正式實施,電子后視鏡開始加速走上舞臺。事實上,在政策落地前,多家車廠已明確將會搭載CMS,電子后視鏡產業鏈亦在“躁動”。

華陽集團(002906.SZ)、歐菲光(002456.SZ)、偉時電子(605218.SH)、南亞新材(688519.SH)、中科創達(300496.SZ)等上市公司均涉及電子后視鏡業務,不少企業近期亦透露電子后視鏡最新進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歐菲光方面告訴記者,電子后視鏡相較于傳統后視鏡具有視野更寬、夜晚視野更好、惡劣天氣不受影響、體積小巧,風阻更小等優點,并且可以將外部后視視頻信息轉化為數字電信號引入車載信息體系,為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視頻信息再處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不過,智點智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品牌與市場總監高強表示,受法規限制目前還沒有在量產車上正式應用,只在部分智能化及新能源車型上有少量搭載驗證;市場接受度、技術成熟度、零部件成本都沒有達到深度規模化市場化應用的程度。多位受訪者認為,未來隨著產業進階和規模化,CMS成本有望進一步下探,滲透率和市占率將提升。

“新國標” 7月1日起實施

據介紹,CMS行業稱為電子后視鏡,是用攝像頭和監視器的組合來取代傳統的光學后視鏡,顯示模式為外部攝像頭采集圖像,處理后顯示在艙內顯示屏上,同時可以集成類似盲區預警、障礙物提示等功能。

此前,電子后視鏡雖在歐洲等海外地區已合法,但在國內并未受批。今年1月,GB 15084-2022《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正式頒布,該新國標增加了攝像機-監視器系統(CMS)的技術要求,意味著國內汽車即將可以安裝電子后視鏡來代替傳統光學后視鏡上路。該國標將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國內電子后視鏡產業發展開始提速。

電子后視鏡的加速推行與其高性能及高安全性有關。“相比傳統光學后視鏡常出現的‘看不全’、‘看不清’、‘多重干擾’、‘風阻大’等問題,電子后視鏡具有寬闊視野、減少盲區、自動實現光線補償、受環境影響小等優點,并能有效降低風阻、風噪,實現節能減排。”歐菲光方面向記者表示道。

此外,歐菲光方面還告訴記者,傳統后視鏡使用光學反射的玻璃,來實現后視的效果,如有物理碰撞導致玻璃碎裂,會影響到傳統后視鏡的失效;電子后視鏡用攝像頭加顯示屏的方式來實現傳統后視鏡的功能,在整個鏈路上需要關注攝像頭、顯示屏、或控制單元的運行穩定性。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進一步表示,配備電子后視鏡的汽車因取消了原本左右兩邊的后視鏡,外觀流線性更好、風阻更小,造型會更優雅,有利于汽車往科學化方向發展。

IHS Markit調查報告顯示,隨著相關法規的落地,預計電子外后視鏡產量從2024年起會急速上升,預計2026年中國市場將達到100萬套,在2031年全球市場配套達到500萬套,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產業布局在加速

據記者了解,本田、北汽魔方、小鵬G7、吉利路特斯ELETRE、廣汽埃安、華人運通等車廠均已明確會在部分車型上搭載電子后視鏡,此前也已有配備電子后視鏡的車型亮相上海車展。

在高強看來,新國標的頒布將利好車載攝像頭和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企業。未來整車企業車型如大量搭載電子后視鏡,將極大地帶動攝像頭,顯示屏等相關供應鏈產業快速發展,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優勢。此外自動駕駛企業可以利用攝像頭收集車端和環境端數據,降低硬件成本。

隨著落地時間越來越近,概念股已開始躁動。華陽集團本月漲幅達26.82%、歐菲光本月漲幅14.05%,偉時電子本月漲幅6.24%。

“歐菲光已成功獲得多家車廠的乘用車定點項目,產品性能獲客戶高度認可。同時,歐菲光加速推進項目落地,將在新規實施后實現量產。”歐菲光方面向記者表示道。

維信諾方面向記者介紹,公司于2019年就已供貨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的“透明”A柱;合力泰(002217.SZ)方面向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記者表示,公司電子后視鏡方面有通過一些技術合作,有相關的技術儲備,但是量少,對公司的營收沒有太大的貢獻;景旺電子(603228.SH)今日透露,公司用于車載攝像頭等電子后視鏡的PCB產品已獲得客戶定點訂單并批量供貨。

此外,宸展光電(003019.SZ)、銳明技術(002970.SZ)、滿坤科技(301132.SZ)、好上好(001298.SZ)、中科創達近期均有提及電子后視鏡業務進展。偉時電子、華陽集團等已獲客戶定點。

系統運行穩定性成關注焦點

愿景美好,產業落地并非沒有難度。

高強表示,目前電子后視鏡的技術穩定性,成熟度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升,“系統穩定性是必須要關注的問題,電子設備存在圖像實時同步需求,一旦系統出現黑屏,卡屏,宕機延遲等問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其次是維護成本,電子后視鏡當前的單件成本和售后維修成本都選高于傳統光學后視鏡。”

電子后視鏡的高成本或令人望而卻步,“單件成本也要比傳統光學后視鏡貴1到2千元。”以路特斯ELETRE車型為例,其電子后視鏡選裝費高達1.6萬元,遠高于傳統光學后視鏡。

此外,張翔還告訴記者,對于車主來說,由以前看光學后視鏡轉變成看電子后視鏡,安裝以后的障礙還有適應度問題。“電子后視鏡的發展,應該就像我們現在的汽車中控臺越來越簡單一樣,以前的汽車中控臺上有很多開關,現在所有的控制功能都轉換到屏幕上去了。”

不過,多位受訪者認為,成本的問題會隨著量產加速而解決。“從長遠來看,隨著規模化效應產生,電子元器件的成本還將降低,電子后視鏡會和傳統光學后視鏡的成本持平。”張翔道。

受訪多位專家認為,目前去考慮電子后視鏡完全取代傳統后視鏡還為時尚早。“隨著電子后視鏡獲得合法上路資格、電子后視鏡的滲透率和市占率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說完全取代傳統光學后視鏡還為時過早,光學后視鏡的發展主要還是依托新能源車型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趨勢和需求。”高強向記者表示道。

(編輯 曹婧晨)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