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產業 >

每日視點!法治護航合肥“科普之翼”展翅高飛

2023-06-28 16:38:36    來源:合肥晚報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為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合肥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條例》系我省首部省轄市科學普及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按照科普工作“由誰來開展”“面向誰開展”“如何來開展”為邏輯主線布局,結合合肥科創資源優勢,重點在組織實施、科普活動、科普資源、科普保障等方面作出規定,不僅填補合肥科普立法空白,更注重體現合肥辨識度,將“合肥經驗”變成法律條文。

《條例》將于7月1日起施行,這標志著合肥全市科普工作法治化、規范化進一步加強。

共同參與鼓勵全民參與,點亮科普地圖

科普活動由誰來開展?

《條例》開篇指出,科普工作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開放合作的原則,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條例》明確政府及部門職責,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和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科普工作規劃和相關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科普工作協調制度。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相應主題的科普活動。同時,《條例》細化科技協會職責。根據規定,市、縣(市)區科學技術協會應當依法組織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并以條目形式列舉了科技協會十一項具體職責。

在規定政府部門職責,細化科技協會職責外,《條例》注重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工作的濃厚氛圍。

《條例》明確,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對象的特點組織開展科普活動;鼓勵和動員科技工作者、教師、在校學生創作科普作品;鼓勵新媒體、自媒體等媒體通過動漫、短視頻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普宣傳。

除此之外,《條例》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利用自身設施設備和實驗環境等科技資源,通過設立公眾開放日、開發科普旅游項目等方式開展科普活動,與企業合作開發科普產品。鼓勵企業、行業協會設立向公眾開放的科普場館、設施或者線上科普平臺,宣傳行業科學技術進步的相關知識。鼓勵有關單位和個人以設立科普基金、科普獎項、捐贈財物等方式資助科普活動。

全面覆蓋

提供全面科普服務,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調查顯示,2022年合肥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7.5%,位居全國前列。如何讓合肥全民科學素質再上新臺階,早日實現進入全國城市“前十”目標?《條例》探索出一條解決路徑。

《條例》突出科普全覆蓋,規定科普活動應當面對全體公民,重點做好青少年、老年人、公務員、農民、產業工人的科普工作。

“深海魚為什么大多都是扁扁的呢?”看到深海魚與淡水魚的對比,小朋友們發出了疑問。這是在今年第23個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合肥市科技館面向中小學生推出的《海洋的秘密》科學課程的現場。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開拓了孩子的視野,更為他們帶來了探索的樂趣。作為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合肥市科普服務主陣地之一,合肥市科技館除了日常展覽外,在節假日、科技周舉辦豐富多彩的各類科普活動。“我們開展專家講座科普活動、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等一系列活動,擴大科普受眾,既要吸引受眾來館,也要走出去,把科普知識送到群眾身邊。”合肥市科技館一名工作人員表示,該館年接待觀眾約35萬人次,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致力提升合肥全民科學素養。

在合肥八中,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科技節、科普大講堂等活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讓同學們“零距離”感受科學的魅力。此外,學生還踴躍參加各種科技類比賽。“參加比賽有老師專門指導,這些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我對科學的興趣。”該校學生邵怡然說。

《條例》明確,教育部門應當加強對中小學校科普工作指導,開展科普教育教師培訓,督促和指導中小學校開展科普教學,建立科普實驗室,建設科普示范學校。學校應當將科普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中,組織開展科技制作、科技發明、科技考察、科技競賽等科普活動。學前教育機構應當開展幼兒科學啟蒙教育。

除了在城區、校園,在農村,在老年人、公務員等群體中,有針對性的科普活動也在蓬勃開展。面對老年人,《條例》支持老年協會、老年大學、老年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服務機構等開展科普活動,實施智慧助老行動和老年人健康素養促進項目。

農村科普“誰來普”“普什么”“怎么普”?《條例》給出了答案。加強農村科普組織建設,支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業行業首席專家工作室、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小院等發展,開展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利用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宣傳欄等宣傳科學的生產方式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特色鮮明

結合科創資源優勢,固化“合肥經驗”

豐沛的科普資源是科普能力提升的肥沃土壤,加強科普資源供給等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合肥在青少年科技競賽、科普陣地建設、科普產業發展等方面形成了許多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的經驗做法。如何讓科普工作凸顯出合肥特色?此次制定實施《條例》,在條款內容上注重總結合肥科普工作好的經驗做法,在制度設計上注重體現合肥辨識度。

結合合肥市科創資源優勢,《條例》明確,要充分利用國家級創新平臺、重大科技項目的優勢推動科普工作的發展。市、縣(市)區科學技術協會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科普資源調查,建立本區域科普資源庫,實行動態管理,制作科普地圖并向社會公布。

市科學技術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合肥發揮科學島、創新館、科技企業、大科學裝置等創新載體科普作用,全市每年開展300場以上創新競賽和科普活動。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防災減災日以及合肥科技創新日,年均組織開展各項主題科普活動2000余場次。

《條例》緊貼合肥實際,將合肥科普工作形成的優秀經驗加以固化。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等相關條款,固化了合肥經驗,具有較強的合肥特色。”

兩翼齊飛

助力合肥加速向“科創名城”蝶變

在合肥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一項重要戰略的關鍵節點,《條例》的及時出臺實施,是一體推進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舉措。

在市科學技術協會負責人看來,《條例》的頒布實施,對于合肥市強化科學普及、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必將更加系統化、體系化地推動合肥科普事業向縱深發展。

“《條例》的頒布實施,是我市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確保‘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2%,進入全國城市前十’的重要保障。”該負責人說,接下來,市科學技術協會將抓好《條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推動制定落實《條例》的配套措施,落實好科協組織的法定職責。

市人大代表、市第四十五中學校長姚劍表示,要加大《條例》宣傳力度,營造人人關心,共同參與的濃厚科普氛圍。同時,要對各項科普工作的組織和開展進行評估和總結,不斷提高科普活動的質量,打造科普品牌活動,擴大合肥科普工作的影響力。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此次出臺實施的《條例》,補足科普短板,鑄牢科普之翼,連同市人大常委會此前出臺實施的《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作為我市科技領域兩大地方性法規,將為合肥從“創新高地”加速向“科創名城”蝶變,提供強有力的法制“雙翼”。

市人大常委會將通過多種方式充分開展跟蹤監督,推進《條例》貫徹落實,厚植創新沃土,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讓“科里科氣”成為合肥最鮮明的城市氣質和最靚麗的城市名片。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