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數據 >

天天看熱訊:市州觀察丨德陽讓科普與科創來一場“雙向奔赴”

2023-06-28 10:52:09    來源:川觀新聞

“小客艙·大視界”民航科普基地開展科普活動。

德陽觀察 周玉琴 川觀新聞記者 曹凘源


(資料圖片)

6月14日,四川省省級科普基地工作會在廣漢市舉行,來自全省的科普基地代表圍繞科普基地能力建設及科普工作提質增效進行分享交流。會上,科普基地新進增效、科普資源共享等話題引發熱議。

德陽開展群眾性科普工作已有20余年。近年來,德陽結合自身優勢與特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深入推進“科普+科創”融合發展,科普與科創“兩翼齊飛”態勢日趨活躍,已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科創平臺成為科普載體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飛機陸地緊急撤離的訓練……”6月14日,德陽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空中乘務學院實訓中心內,一群身穿紅色訓練服的學員正在教練員的指導下,開展飛機陸上、海上緊急撤離及飛機起飛前設備檢查等訓練。此時,訓練場兩側的走廊上圍滿了參觀者。

這里不僅是一個空中乘務實訓中心,還是“小客艙·大視界”民航科普基地。“我們每年不定期開展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向公眾普及民航安全知識,弘揚民航精神文化。”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小客艙·大視界”民航科普基地開展科普活動。

今年5月,四川省民航飛行技術與飛行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投用,該中心依托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建成,是省內首個聚焦民航飛行主業、扎實推進民航飛行安全建設重大需求的省級創新平臺,中心建成投用不僅對于民航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更為打造專業化民航科普基地錦上添花。

在德陽,一批科普平臺的建設讓科創與科普實現“雙向奔赴”。德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德陽將科普工作納入全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國省級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的建設規劃,引導各平臺載體的創新設施和科普資源向公眾開放。

此外,德陽還立足科普基地多元化發展方向,在航空航天、防震減災、氣象知識、禁毒教育、文化歷史、現代農業等領域建成一批高水平專業化場館,并建立健全部門間科普聯動機制,合力推進特色專題性科普陣地建設。

目前,德陽擁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4個,省級科普基地7個,“天府科技云服務”科普惠民共享基地64個,國省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30個。

科技細節走進日常生活

“云是怎么形成的?”“天氣預報是怎么制作的?”“雨是怎么測量的?”……每年世界氣象日、中國航天日等重要節點,德陽市羅江氣象科普惠民基地,總會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參觀者。除了線下參觀,氣象站還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向全國網友開展氣象科普教育和宣傳。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德陽市科技局供圖

線上線下結合進行科普宣傳,也讓科技離農業生產更近一步。6月16日,羅江區金山鎮茅庵堂村的謝秀榮在自家果園對柑橘進行管理養護。謝秀榮種了30多年柑橘,是村里有名的“土專家”。可在品種不斷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土專家”也會遇到各種新問題。“我都通過‘四川科技興村在線’上網向專家請教。”謝秀榮說。

謝秀榮所說的專家,是德陽市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其成員都是農業科技各領域的知名專家。他們長期活躍在田間地頭,采取現場講解、示范指導、入戶面授、集中培訓、線上咨詢等形式,把脈問診“三農”問題,讓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

“讓科技走進生活、惠及更多群眾。”近年來,德陽每年堅持組織“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月、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科普活動,鼓勵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一線,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科普服務活動,年均公眾參與人數達到10萬人次以上。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