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數據 >

姜義華:立足中國的偉大實踐全面推進理論創新

2023-07-05 00:11:27    來源:百度新聞


(相關資料圖)

作者 | 姜義華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歷史學系教授、復旦發展研究院高級顧問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立足中國14億人的偉大實踐,全面推進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勞動價值學說及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創新,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新的理論總結。

19世紀,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作為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者誕生于歐洲的馬克思主義,20世紀以來,在相距萬里之遙的東方,在資本主義發展非常有限的中華文明大地上,竟開出了絢爛的鮮花,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一個多世紀時間中,馬克思主義啟迪了中華文明批判性地重新認識和重新估定自己,激活了中華文明潛藏在自身深處的巨大生命力和創造力;而中華文明則通過艱難而百折不撓的探索和十四億人共同參與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所發現的科學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歷史唯物主義真理,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從部分上升到全體,從若干環節上升到歷史發展的全過程,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機蓬勃地從19世紀、20世紀走向21世紀。

中國學人當今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就是要立足中國人民百年來艱苦卓絕的偉大實踐,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全面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如何實現了一次次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和發展。

首先,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我們現在終于可以說清楚了。我們經過艱難的反復探索,終于真正超越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早先關于社會主義的構想,超越了俄國當初試圖直接過渡到實行共產主義生產與分配的軍事共產主義模式,確認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都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都要處理好國家與市場的關系。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也表明,社會主義不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時期,而是一個將延續幾代、十幾代甚至更長時間的全新的社會形態。盡管我們自己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世界社會主義史上,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創舉,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多么重大的突破性發展。

其次,關于勞動價值論。數以億計長時期來一直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小生產者,只用了差不多一百年時間,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農業和手工業小生產轉向以機器大工業和信息革命為主導的社會化大生產,從自然經濟轉向國內國際兩個大市場。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和世界聯系的基礎上,在社會生產力高速、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勞動已經在越來越多的人這里,逐步從以往的謀生手段,轉變為提升和實現人的文明程度、生命價值的創造性的自覺需要。腦力勞動愈來愈重要,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勞動自身的這一飛躍,給土地、資本這些生產要素注入了全新的內涵,推動了土地和資本本質與功能歷史性的飛躍。在全世界從傳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工業革命歷史或世界各國各地區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上,這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創舉,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突破性的重大發展。

再次,關于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如此巨大人口的社會實踐,最為雄辯地說明了什么是真正以人為主體,真正以具有能動性、社會性的人為主體,真正以最廣大的民眾為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所說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要求每個人都在直接世界聯系中,在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審美體系、情感體系諸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質。我們所追求的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更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就是始終不渝地推動人最終脫離動物狀態,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條件,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在中國正在逐步成為生活的現實。這無疑更是人類成長為真正的人這一歷程中的一個偉大創舉,是歷史唯物主義在人的普遍實踐中的一次大的飛躍。

由此可見,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僅要認真仔細地研讀馬克思本人的全部著作,了解他如何鍥而不舍地探求客觀真理,更要立足中國14億人的偉大實踐,理直氣壯地做出新的理論概括和新的理論總結,使馬克思窮盡畢生之力所揭示的真理,得到豐富,得到充實,得到補正,從而獲得更為強大的新的生命力,尤其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一般原理具體化為符合中國實際和現今世界實際的基本制度、行動綱領、行為準則、思維方式。這樣去做,方才能夠使馬克思主義名副其實地成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使中華文明成為代表21世紀的文明。

來源 | 中工網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