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聽他們講述人生志愿 內蒙古實名注冊志愿者達320萬人

2023-09-07 22:02:06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據了解,目前全區實名注冊志愿者320萬人,志愿服務組織323個、團隊1.6萬個,服務站點1.2萬個。各志愿服務組織(團隊)聚焦“老小困殘”、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組織開展服務項目7.06萬個,累計服務時長超3600萬小時,在推進內蒙古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連日來,記者采訪了4位志愿者,一起聆聽他們的愛心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徐小鋼:用愛心溫暖身邊人

8月28日22時許,家住呼和浩特市的徐小鋼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朋友在十字路口等紅燈時因電瓶虧電車打不著了,請求幫忙。接到電話后,徐小鋼趕緊穿上衣服出了門。10分鐘后,徐小鋼開車趕到救援地點,從車上取出搭電線熟練地幫朋友將車打著。

這樣的愛心之舉在徐小鋼的生活中數不勝數,在他的車上,拖車繩、搭電線、輪胎充氣泵等基礎救援工具是必備品,不論是上下班路上,還是在家里,如果看到路上有需要幫助的人或接到求助電話,只要他能幫上忙,都會伸出援手。1992年出生的徐小鋼是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呼和浩特金橋熱電廠的一名員工,也是藍哈達愛心公益組織的發起人。徐小鋼工作之余,就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徐小鋼愛心溫暖身邊人

“我是一名退役軍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直銘記在心。”9月1日,徐小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2012年退伍參加工作后,他就一直做著助人為樂的事,無償獻血、送走失老人回家、為路人提供幫助……奉獻愛心讓他覺得自己的生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為了幫助更多的人,2015年,徐小鋼召集身邊的朋友組建了藍哈達愛心公益組織。8年來,徐小鋼和他的“藍哈達”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做公益和志愿服務。接送高考考生、走訪留守兒童、看望孤寡老人、慰問環衛工人,尋找走失老人或兒童、救助流浪動物、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志愿服務……如今,藍哈達愛心公益組織已有1500多名志愿者,大多是90后,他們活躍在呼和浩特及周邊區域,用愛心溫暖身邊人。

“作為當代青年,我有責任有義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公益的路上,我會一直堅持走下去。”徐小鋼堅定地說。

署光:被需要是一種幸福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9月3日,署光告訴記者,這種感覺是她在做了志愿服務之后才獲得的理解。1981年出生的署光是呼和浩特市蒙醫中醫醫院的員工,也是一名志愿者。自從2017年4月她加入蕓公益志愿者團隊以來,只要有時間,她就會參加公益活動,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愛心。

談到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署光的思緒回到了2017年。4月份的一天,她突然看到朋友發了一條去清水河義務植樹的信息,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植樹那天,她和200多名蕓公益志愿者一起坐著大巴車來到指定地點,大家擼起袖子、拿起鐵鍬投入到熱火朝天的植樹活動中。有的澆水,有的填土埋苗……看到這個場景,署光的內心充滿力量。一天下來,雖然她身體疲憊,但是卻收獲了快樂,覺得自己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價值。參加完那次集體植樹活動后,署光便決定加入蕓公益志愿者團隊。

署光(右)正在參加公益活動

定期去敬老院打掃衛生,陪老人包餃子、聊天,發放一些常備藥品;逢年過節慰問環衛工人,送上節日禮物;慰問貧困兒童……在做公益的6年多時間里,署光奔波在各個活動中,為需要的人送去溫暖。而最讓她難忘的是走進山村小學的一次助學活動,當時,她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上興趣課,自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時代。看到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她想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同時也堅定了自己作為一名志愿者去幫助更多人的信念。

署光告訴記者,在她的帶動下,身邊的同事、朋友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捐款捐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連家人也和她一起做公益,如今10歲的兒子跟著她參加了6年的公益活動。

何紅:用“七色陽光”溫暖孩子們的世界

“當看到被我幫助的人,因為我而開心的時候,我感到由衷的快樂。把我的快樂分享給更多的人,邀請大家和我一起做志愿服務的過程,快樂就會成倍疊加……”9月4日,呼和浩特的志愿者何紅對記者說。如今,打開“志愿匯”服務平臺,何紅的志愿服務時長已達到13569小時。多年來,她以實際行動投身公益事業,傳遞著公益正能量。

作為一名熱愛公益事業的退役軍人,在志愿服務中也是一名“排頭兵”, 2017年退休后,她開始全職做公益,是內蒙古七色陽光公益聯盟的創始人。

在公益事業中,何紅把救人于難、解人之困當作自己的義務和責任,長期線上線下為貧困學生、孤寡老人、殘疾兒童等困難群體捐款贈物奉獻愛心。同時,她還組織參與了助殘助學、建立公益書屋、無償獻血、關愛老人、關注環保等眾多公益項目。

何紅用愛溫暖孩子們的世界

在全職做公益后,何紅把公益的重心放在了關愛特殊兒童身上。她告訴記者,在2017年一次參加自閉癥兒童的活動中,受一位小女孩的影響,她開始關注自閉癥兒童,為此,她購買了大量關于治療自閉癥的書籍,開始研究自閉癥兒童,并發起“七色陽光”項目,來關愛自閉癥兒童和捐助留守兒童。

通過幫助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何紅和她的團隊成員實現了心靈的凈化與自我價值的體現。她告訴記者,未來,她將繼續踐行公益人的使命和責任,溫暖需要關愛的人,繼續用實際行動影響周圍的人,喚醒更多善良和助人為樂的心,使其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中,讓愛手手相傳……

王志飛:用青春傳遞志愿紅

“大學生志愿者們將愛心和文明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傳遍社會每個角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暖流,情暖人間……”9月4日,內蒙古聚力公益聯合會創始人王志飛對記者說。

今年29歲的王志飛熱心公益事業,10多年來,他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帶領大學生服務大家,溫暖他人,用青春傳遞著志愿紅。

王志飛2011年加入公益行列至今,常年不間斷開展環保公益宣傳和志愿服務活動,10多年來,累計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千余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間超萬余小時。在他的影響下,萬余名大學生參與到保護母親河、荒漠化防治、環保公益宣傳等志愿服務行列中來。他對記者說:“如今,他和大學生志愿者們的足跡已遍布呼和浩特各個角落,收到了服務一方、宣傳一方、帶動一方的顯著成效。”

王志飛用青春傳遞志愿紅

作為當代大學生,王志飛以辛勤勞動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他說:“志愿服務給了我最好的鍛煉機會和實踐舞臺,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過志愿服務眼界更加開闊,心靈更加開闊,在奉獻中感受到快樂。”

2019年,為響應政府垃圾分類號召,王志飛帶領千名大學生走進社區,化身環保衛士,組織策劃了給“垃圾‘-’量,“為心情‘+’油”為主題的垃圾分類撿跑項目,項目實施以來,創新性的內容吸引了更多大學生及市民參與其中,在社會上起到了良好的反響,營造了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社會氛圍。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唯有爭分奪秒馬不停蹄,方能烈焰燃燒,不留遺憾。”王志飛說,未來,他希望通過自身實際行動,帶領更多大學生投身公益事業,參加到志愿服務活動中,讓更多大學生的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文/草原全媒·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鄭慧英 劉睿

編輯:孫麗榮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