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產業 >

海洋大學專家談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響漫長且未知,實驗發現會損害貝類攝食與免疫功能

2023-08-27 06:02:56    來源:九派新聞

當地時間8月24日13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東京電力公司在記者會上表示,核污水的排海工作會24小時運行,這一過程將持續約30年。

核污染水排入海中,將會對海洋生物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損害人類的健康?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副教授周仲元說,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的影響將是漫長的,它不會立刻顯現出惡果,或許要到下一代,甚至更多年之后,才能看見放射性物質的危害通過疾病,或是其他方式表現出來。


(資料圖片)

周仲元所在的研究組通過實驗發現,將常用于食用的紫貽貝暴露在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環境中,核素在它的不同器官進行富集,并影響了紫貽貝的攝食與代謝,損害了它的免疫功能。

這或許不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災難,對于未知的恐懼,對未來的擔憂驅使我們防患于未然。周仲元說,核污染水排海目前對于我國近海漁業影響較小,而食用鹽的來源多樣,且海鹽受影響未知,仍需要更多檢測數據,他建議市民不必過度緊張,但世界的未來,需要我們的共同關注。

25日,廣東省遠洋漁業協會的工作人員說,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對于遠洋漁業的影響“目前還好,還需要看后續的情況”。他說,廣東的遠洋漁業公司多和其他國家合作,在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等區域進行捕撈,核污水究竟會在多大程度影響遠洋海產品的品質,他認為,需要專家在未來提供檢測數據上的支撐,或許更有說服力。

“影響是肯定的,對全世界影響都挺大。”他說。為了避免受核污染的海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未來國家會加強監管、檢測、溯源,“之后肯定是更嚴格了。”他介紹,以往對于遠洋捕撈的魚都會進行抽檢,“上千上萬條魚,一條一條檢查也不太現實,檢查完魚都壞了。”他認為,之后的檢查力度或許會更嚴格,“重點區域有可能會逐條檢查。”

【1】暫時沒有癥狀不代表沒有危害

九派新聞: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對于海洋生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周仲元:日本核廢水排放入海后,所含的放射性核素將隨洋流遷移、擴散至其他海域,直接對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環境、海洋生物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數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長則幾十年,并容易被海底沉積物吸收而長期存在于海洋環境中,進而對海洋生物直接構成長久的外部輻射威脅。

比如典型核素碳-14,就能損傷生物體DNA,造成免疫功能的傷害,最終可能導致一些個體的變異或死亡。更嚴重的是,放射性核素極易在海洋生物體內富集,并通過食物鏈傳遞遷移。

外部和內部的輻射脅迫,會造成海洋生物生理過程的紊亂,甚至導致個體的變異和死亡,最終威脅到海洋生態系統穩定。

關于這方面的影響還在持續研究中,它并不是一個非常快速就能產生的影響,它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可能要到下一代才會顯現出來。它具體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現在還是未知的,所以我們要防患于未然。

你或許也聽說過微塑料,有大量實驗證明,它確實對海洋生物有影響。包括人類,我們也很難說自己的體內是不含微塑料的。其實很多證據證明,人類的組織中含有微塑料,但人類沒有表現出來不適或疾病。

可它是一個蓄積的過程,但達到一定量時,就會開始造成影響,沒有癥狀并不代表沒有危害。

九派新聞:2011年福島發生核泄漏,在那之后有沒有觀察到海洋生物身上出現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對它產生了什么具體的影響呢?

周仲元:有報道顯示,事故發生3個月后,事故海域生物體內銫-137含量是事故前含量的10-1000倍。核電站港灣魚體內,檢測出放射性銫濃度超一般食品放射性標準值的5100倍。甚至在核事故7年之后的2018年,在日本福島核電站附近海域仍然發現超標“輻射魚”。

但放射性物質直接導致個體變異、死亡的案例是相對比較少的。除非是含量很高的放射性,才會直接導致個體死亡或變異。

一般來講,像排放的核污水,包括日本這次,它的劑量相對較低,但是劑量低并不代表沒有關系。就像我剛才提到,它有一個蓄積的過程。

我們現在做的研究,包括其他科研機構也發現,放射性物質對生物的影響在個體水平上不明顯,但能發現,在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上,它會產生影響。

九派新聞:具體有哪些影響?

周仲元:進入生物體的會源源不斷地釋放能量射線,如β、γ射線,會引起DNA損傷、染色體突變等。長時間接觸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雖然可能不會直接導致個體死亡,但是有研究證實,它會對生物的免疫、生殖、神經系統造成損傷。

九派新聞:放射性物質導致免疫力降低、DNA結構變化之后,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周仲元:會導致DNA損傷和染色體斷裂,也可能會影響一些功能蛋白的合成,造成遺傳毒性。

例如,切爾諾貝利核事故5年后發表的第一份報告表明,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地區,兒童甲狀腺癌發病率急劇上升;在歐洲受污染地區,嬰兒患白血病的風險更大。

九派新聞:現在有觀察到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導致人類或魚類產生疾病嗎?

周仲元:現在尚沒有研究可以說明,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與人類疾病的因果關系。但是有數據顯示,自2011年發生核泄漏后,甲狀腺癌等兒童癌癥發病率逐年上升。除甲狀腺癌外,福島也存在其他的高發疾病威脅,早在2013年,世衛組織就已經對福島進行評估,表示未來福島居民在甲狀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的發病率將飆升。

排放到大海中的核污染水,放射性物質濃度較低,它或許不會直接導致個體死亡,如果不做實驗,從表面很難觀察到它的影響,但這并不代表對它沒有危害。

我們推測,這些核素會對魚類的行為產生影響,比如影響調控魚類的神經蛋白或神經基因,從而影響魚類的捕食行為、遷移行為。比如說,如果不受核素的照射,它的遷移行為會更活躍,速度更快,捕食可能更積極。

當魚類的游泳速度變慢,在應對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浪時,可能游泳能力會受到影響,包括可能會導致它的捕食頻率和捕食含量降低。在目前的實驗中,我們很難預估,如果持續下去,會造成什么更大的影響,會對種群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是未知的。

我們通過新聞看到,確實在海洋中出現了一些畸形的生物,但在實驗室里,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現實中這種畸形生物的比例相對而言比較少,不可能很多生物出現變異,至少目前是不存在。

九派新聞:核污染水經過處理和稀釋,再排放到海水中,放射性物質的蓄積可能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會不會對人類的影響最終也是比較微弱的?

周仲元:處理過程只能移除放射性核素的一部分,100%移除是做不到的。而且處理過后的核污染水中不僅含有氚,還有其他放射性元素,即便量可能比較小。

我們所知道的是,許多放射性核素,如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碳14半衰期更是長達5700年。這就注定了這些放射性核素會長期存在于環境中。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在漫長的時間中不可避免地會攝入放射性核素。

被排放的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有多少會在人體內蓄積,人類是否能將它代謝掉,怎樣代謝,很多問題都有待研究。長期富集在體內的核素會構成長久的輻射,可能表現為致癌、白血病、白內障、壽命縮短等方面。

紫貽貝。圖/視覺中國

【2】實驗發現核素銫可以在貽貝不同的器官中富集,

九派新聞:關于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生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你們做了什么實驗研究?

周仲元:我們的實驗從2020年左右開始,通過模擬實驗,研究了典型核素“銫”對海洋崗哨生物紫貽貝的毒性作用,旨在評估排放核廢水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潛在風險。

關于這些放射性物質如何在魚類的體內進行傳遞,包括它對浮游生物有怎樣的影響,這些研究還在進行中。

九派新聞:這個實驗具體是怎么做的?

周仲元:我們通過急性毒性實驗確定,核素銫對紫貽貝的半致死濃度。根據半致死濃度設置不引起個體死亡的實驗濃度,將紫貽貝暴露于核素銫三周后,觀察紫貽貝的變化。

比如通過透視顯微鏡、染色觀察,它的組織在形態上有沒有明顯變化,取它的血細胞,檢測一下和免疫相關的指標。

研究發現,核素銫可以在貽貝不同的器官中富集,尤其是在血細胞、性腺、消化腺中。而且隨著環境里銫濃度的升高,富集程度會越來越高,并對個體產生了明顯的毒害作用。

具體表現為:干擾攝食與代謝、破壞組織結構、損害免疫功能。所以我們這項研究表明,即使在濃度低、時間短的暴露條件下,典型核素的確會對海洋生物產生有害影響,進而可能威脅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九派新聞:你們還會繼續做長期觀察嗎?

周仲元:我們目前主要是根據生物本體的生長特性來設定實驗時間,比如我們做浮游動物,它一兩天就會繁殖一代,那我們的實驗時間也就是一兩天,貝類可能就是十多天,將近一個月。

九派新聞:你們會觀察它們的后代,研究放射性物質是否會通過遺傳蓄積到下一代嗎?

周仲元:放射性核素進入生物體后會造成DNA損傷,引起基因突變,這是會隨著生物繁衍傳遞的,對于放射性物質在代際遺傳上的影響,也是我們未來所關注的重點。

【3】遠洋漁業受影響更大,選購海鮮可注意區分產地

九派新聞:除了排海,還有哪些核污染水處理辦法?

周仲元:除了排放入海,也有其他選擇。日本政府曾提出除排放入海之外的四種處理方式,包括蒸發釋放、電解排放、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層。

不過,出于操作成本等原因,這四個方案均被舍棄。日本選擇對自身經濟代價最小的處理后排放入海方案。

九派新聞: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是否會影響海鮮的品質,普通市民需要停止食用海鮮嗎?

周仲元:我覺得不一定,要分地方。這次排放核污染水,對我們的近海漁業影響比較小。

受大洋環流的影響,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后,主要沿北太平洋暖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向北美洲,經加利福尼亞寒流、北赤道暖流再回到東亞地區,對我國海域產生影響。

由于第一島鏈及大陸坡海底臺階的阻隔作用,以及大陸河流淡水入海產生的壓力,并進一步稀釋近海放射性物質的濃度。福島核污染水進入我國海域的周期長、數量少,使我國成為北太平洋周邊受福島核污染水影響較小的國家之一。

核污染水排海對于遠洋魚類的影響可能會大一些,比如我們的一些遠洋漁場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海域,也就是核污染水排放后首先受到污染的海域。

我還是建議大家不要恐慌,此外在選用海鮮的時候,注意區分一下海鮮的來源。

另外,政府應該加強監管力度。比如,需要制定檢測的標準,定點定期監測海水、魚類等生物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含量,以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

九派新聞:海鹽會受到影響嗎?

周仲元:我覺得目前為止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對于海鹽的品質會有怎樣的影響,有沒有必要停止海鹽開采,現在還沒有定論。

就像之前說到的,核污染水的排放,我們不是最早受到影響的國家。且我國鹽供應充足,井礦鹽占比最多,海鹽份額約為10%。

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監測,比如我國海鹽場附近海水的污染程度。還是要相信政府,如果出現問題,一定會立馬禁止開采,禁止有輻射物質的海鹽流入我國市場。

九派新聞記者 王佳箐

編輯 任卓

【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