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研學面面觀④|研學之旅重“研”還是重“旅”?期待國家層面的相關標準早日出臺

2023-08-23 08:42:37    來源:羊城派

這個夏天,研學旅行火得一點也不意外,克制了三年后,家長和學生都期待著在世界這間最大的課堂里收獲一趟充滿意義的旅程,但火熱的另一面是叢生的亂象,進不了高校校園、行程太滿太累、只是景點游玩……頻現的問題令不少人錯愕。研學旅行究竟是重“研學”還是要“旅行”?目前存在哪些痛點?又該如何解決?記者采訪多方,展開了一番討論。


【資料圖】

定義:什么是研學旅行?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活動

“研學旅行”不是一個新詞,實際上,這一概念早在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就已提出要對中小學研學旅行“逐步推行”。

不過,研學旅行究竟為何物?直到3年后的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才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解釋,它提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一種“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

盡管從字面和采訪情況來看,不少家長認為“研學旅行”中學習和旅行的概念占比是均等的,甚至更多人會更偏向“旅行”,但若細究官方文件,可看出它并不能被如此簡單拆解:一個合格的研學旅行應該是一種“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就意味著其重點在“研學”而非“旅行”,是一種具有教育屬性的活動。

目前,不少學校的做法也印證了這一點。“嚴格來說,我們幾乎沒有‘旅行’成分,即使是在潮州自由度較高的‘古城定向’項目中,也需要學生完成研學手冊上的任務。”廣州市第十六中學(以下簡稱“十六中”)的研學項目在今年開設了前往潮汕、河源等地的線路,在記者問到是否會有旅行游玩的安排時,學校教導處副主任楊樂這樣回答。

有學的成分,自然要有相應的設計。出發之前,十六中會派出老師在前期親自踩點,結合書本內容選擇適合高中年齡段學生的“打卡點”,并設置任務,開發研學手冊,旅程中有生物、物理、地理等科目老師隨行,給予學生學科上的指導。“比如去粵電大埔發電廠,會涉及清潔生產、能源轉換等問題,這些就由物理老師來負責講解。”

廣州廣之旅國際旅行社在2015年細分出研學旅行的品牌“廣學邦”研學,新聞發言人官鍵對記者介紹,研學旅行的每條線路都需要有知識性的目標和主題,“不同學校的不同年級都會有相應的需求,不可能一條線路適用所有群體,同一個目的地也可能會有多個研學方案。”

“量身定制”決定了研學旅行每條線路不可能被完全復制,也無法完全大規模開放報名,“如果在市場上看到有一條線路是先有產品再去報名的話,大概率已不是一個研學旅行。”官鍵這樣表示。

現狀:研學質量參差背后是標準和專業人才缺乏

“雙減”政策后,不少學科教培機構轉型,研學行業也是選擇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呂明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資本的推動下,研學旅行行業高速發展,也隨之出現了不少問題。

首當其沖的,便是質量的參差不齊。呂明認為,這是因為研學機構缺乏準入制度,研學課程質量差異大等因素造成,而目前既沒有研學國家課程標準,也沒有行業管理標準。

各方都試圖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以十六中為例,除了派出師資力量外,學校還與廣東省博物館、Global游學薈、廣東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等一同合作。其中,省博物館負責當地博物館資源的對接與課程聯合開發,Global游學薈則會結合教學主題和目的地特色進行課程關聯和內容深化,旅行社負責飲食住宿等后勤工作。各方整合資源發揮優勢,聯手對課程及線路進行針對性的設計。

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則有另一種做法。今年暑假,學校發起了主題為“帶著地圖去旅行”的研學活動,由學校主持和開發設計前期研學課程,包括如何確立研究主題、如何撰寫研究報告等,并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六條線路設計了課程膠囊,學生可以在前期線上進行學習,完成攻略的制作,在旅行結束后還需要提交研學報告,而整個過程都由學校和各科組老師進行把控和跟進。

無論形式如何,人員都是其中關鍵的一環。盡管2019年,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了《研學旅行指導師中小學專業標準》,規定了研學旅行指導師的術語和定義、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但呂明表示,目前“仍然沒有一個國家認可的權威認證和培訓”。

研學旅行領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呂明看來,行業最需要的包括兩類人員:一是高素質的研學導師。“這類導師應該能夠設計高質量研學課程,同時能清晰地講解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反思,細心地對學生開展個性化評價等,用心地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等。”二是研學營地和基地的運營管理人員,需要具備運營管理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順利實現接待、安全保障、溝通協調、對外宣傳,處理投訴,財務監督等環節。

記者了解到,當下行業內機構的團隊多由有教育背景的人員和外部導師構成。以Global游學薈為例,總經理劉潔向記者介紹,目前,機構有15名全職研學導師,必要時也會有外聘導師的加入,她特別提到,外聘導師優先為公辦學校在職教師,全職研學導師則需有教育背景或持有教師資格證;“廣學邦”研學團隊有10人左右,團隊中大多數人有教育背景,同時與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學院等院校有合作。

展望:研學旅行怎么搞還有更多發力點

研學旅行猶如一艘揚帆起航的扁舟,面對行業的一片“藍海”,未來如何駛向遠方,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有更多發力點。

良性的發展中,標準必不可少,實際上,行業呼喚國家層面標準已久。呂明認為,如果能出臺國家層面的標準將更加有利于研學的規范開展,“包括課程標準、人員標準、行業準入標準,管理標準等,因為只有有了標準才能更好地評價,保證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記者注意到,文化和旅游部的前身國家旅游局于2016年推出了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其中對服務方資質、人員配置、安全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標準的制定,例如主辦方師生比至少為1:20,而承辦方則需要配置組長、安全員、研學導師、導游等人員,每天體驗教育課程項目或活動的時間應不少于45分鐘等。在此之后,山西、青海、山東等省份相繼推出了地方標準,不少省份也在積極推動地方化標準的落地。

國家同樣開始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2019年,教育部將“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列入《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增補專業。記者在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的官網上看到,該校這一專業自2022年開始招生,開設的課程包括研學旅行的項目開發、運營、管理服務、活動策劃、路線設計等。

呂明表示,開設研學旅行服務與管理新專業要讓大學生能夠系統學習研學相關知識,開展專業化實踐,持續為社會輸送研學專業人才。不過,專業存在開設時間短、開設院校少等問題。廣東省范圍內僅有7所高職院校開設這一專業,本科院校更是“掛零”,再加上行業剛從疫情的影響中逐漸恢復,培養科班出身的經驗性人才還需要一定時間。

社會是一本大書,豐富的研學資源同樣倚賴社會的支持和投入,好在近年來各界已經有所行動。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2023年暑假,文化和旅游部等5個部門表示將力爭利用3年時間打造針對青少年打造百堂紅色研學精品課程,推出千條紅色旅游研學線路;不少例如廣東省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粵劇藝術博物館等文博機構也打開大門,推出各色的活動。官鍵提到,近幾年來諸如愛國主義、國防科技等基地會有專門對接研學團隊的人員,讓研學旅行的活動開展更順暢。

研學旅行的初衷是什么?在楊樂看來,這是一種“將課堂搬入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而剛從江西研學歸來的劉同學則對記者繪聲繪色地講述起參觀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時的記憶,雖然略顯磕絆,但毫無疑問的是,在未來的歷史課堂中再見到海昏侯劉賀的名字時,這個夏天里“行萬里路”的記憶將再次鮮活起來。

文/羊城晚報記者王沫依圖/受訪者提供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孫唯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