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圈”出都市新氣質 ——烏海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實踐探索(二)

2022-11-29 08:10:03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郝飚

“70多歲了還能住上樓房,而且周圍啥都有,買菜看病都方便。”每每談起這些,趙秀蘭的臉上笑意滿滿。

今年74歲的趙秀蘭家住海勃灣區潤德家園小區,她說自己有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棚改政策讓她搬進了樓房;第二個沒想到是如今的生活是如此便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趙秀蘭家所在的這片區域過去是海勃灣區一個連片棚戶區,居住條件差,生活配套設施滯后,看病要坐車,就連買菜都要走很遠,更別提有鍛煉健身的場所了。前些年,烏海市對這里進行了改造,看著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趙秀蘭和老鄰居們樂在心里。

樓建好了,政府又開始補齊配套設施,特別是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居民腦海中都有了“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的概念。

“家門口新建了公園,往南是正在建設的區人民醫院,超市就在小區門口。步行干啥都方便,這就是我們的‘幸福生活圈’。”趙秀蘭笑呵呵地給出了她的理解。

烏海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長久以來,地區基礎設施欠賬多、功能服務不健全困擾著群眾生活,也制約著城市發展。

如何破解?立足地域面積小、人口基數小、城鎮化率高的地區實際,烏海市給出了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的答案,烏海市也將此視為加快推動城市轉型的有力抓手。

在推進過程中,烏海市聚焦城市“基礎”“經濟”“顏值”“精神”“品質”“服務”6方面內容,既擦亮“面子”,又充實“里子”,提高群眾生活的幸福感,提升城市氣質。

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烏海市這些年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并采取新改擴建、“微改造”等方式推進棚改,186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數萬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為更好地滿足群眾幸福生活需求,烏海市不斷培育新業態、發展新經濟,隨著商業網點布局越來越密,首店經濟、夜間經濟、網紅經濟、平臺經濟從無到有,整個城市既“高大上”又充滿“煙火氣”。今年以來,烏海市還積極利用街頭空閑地見縫插綠打造口袋公園,讓很多市民切身感受到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詩意生活。

“一刻鐘社區生活圈”扮靚了城市“顏值”,也豐富了群眾的精神家園。

“這里的書種類真多,我收獲了很多課外知識。”去家門口的社區共享圖書館看書是家住海勃灣區云泉公館小區的張皓琳最快樂的事。海量的圖書擺滿書架,坐在沙發上靜靜閱讀,張皓琳遨游在知識的海洋。

在烏達區愛民佳苑社區的書法室內,臨摹字帖,交流書法心得也成了很多居民每天的“必修課”。一位居民告訴記者,練習書法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打造‘社區文化圈’有效滿足了群眾多元文化需求,為烏海市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烏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穆建國告訴記者,在推進“一刻鐘社區生活圈”中,烏海市緊密結合“全民閱讀·書香烏海”“中國書法城”等特色文化品牌,全力為城市鑄魂。目前,全市已建成83家基層書屋, 56萬人口中,常年研習書法的就達10萬多人,文化正悄然改變著這座城市的氣質。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一刻鐘社區生活圈”正在把烏海市民期盼的宜居宜業品質城市理想逐漸變成現實。

編輯:寶華

關鍵詞: 海勃灣區 老舊小區 配套設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