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痛感未敢忘,勠力同心謀復興——寫在第九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
12月13日,凄厲的警報聲將再一次作為整個國家的背景音長鳴于耳畔。冬日的南京城,佩戴起紫金草的人們再次佇立街頭,回首這座城市最慘痛的歷史。
在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之際,舉國上下同悼死難同胞,是哀悼更是警醒,歷史悲劇決不能重演,我輩當勠力同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八十五載,歷史痛感未敢忘
(資料圖)
“父親、二姑爹、大舅,我又來看你們了……”11月25日,86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馬庭寶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墻前,蒼老的手顫抖著指向親人的名字,眼里滿含生死相隔的痛楚。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馬庭寶尋找“哭墻”上親人的姓名。新華社記者 蔣芳 攝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墻被民間稱作“哭墻”,上邊共銘刻了10665個死難者姓名。每一個姓名背后,都有著家破人亡的慘劇。
鞠躬、獻花、敬香、默哀……陪著馬庭寶參加家庭祭告儀式的女兒馬明蘭說:“父親老了,當下的記憶很模糊,過去的事情卻記得清清楚楚。”她注意到,人群中的白發老人只有三四位,絕大多數是子女輩、孫輩。
2022年4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今年離世的幸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在世者僅剩54位!2022年以來,又有7位幸存者老人相繼離世。冰冷數字變化的背后,是那段慘痛歷史見證人在消逝。
13名傳承人上崗!今年8月15日,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獲得認證,意味著幸存者后代正式接過傳承歷史記憶、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
“不敢忘!不能忘!”已故幸存者李高山的兒子李真銘說:“父親在世時常常夜不能寐,一閉上眼就是死里逃生的經歷。他走后,這份責任就要我來扛了。”
“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已故幸存者李秀英、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梅汝璈的警示之語,仍懸掛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的顯眼處,至今振聾發聵。而在尾廳的留言區,自2019年以來已收到手寫留言超過22萬份,這兩句話也被高頻引用。
“南京大屠殺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是國人永久的沉痛記憶。”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紀念館館長周峰說,這段慘痛歷史永遠警示著世人,心向光明但決不能忘記黑暗。
守望互助,凝聚和平力量
北京時間11月17日,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典當店老板埃文·凱爾,最終把那本引發全球網絡關注的“二戰相冊”捐贈給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他覺得“那是它該去的地方”。
“遇難者 300000”——國家公祭儀式現場西南側的“災難之墻”上,用多國文字鐫刻這組數據,也在昭告世人,這場浩劫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國恥國殤,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屈辱回憶。
國家公祭儀式現場西南側的“災難之墻”上,用多國文字鐫刻“遇難者 300000”。(受訪者供圖)
12月13日,《為了共同的記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外征集藏品展》將與公眾見面,展出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歷史影像、侵華日軍士兵堀越文夫收集保存的日軍侵略中國的照片、日本研究者松岡環記錄的侵華日軍士兵晚年自述音像等。
就在今年11月,日本友人大東仁將最新一批從日本征集到的51件(套)珍貴文物輾轉送至南京。其中,侵華日軍第九師團步兵第三十六聯隊第十一中隊《陣中日志》、侵華日軍榮第1644部隊相關照片等尤為珍貴。2005年以來,他代為征集和無償捐贈給紀念館的史料已超過4500件(套)。
“紀念館館藏文物史料共有19.2萬余件,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各國友人和海外華人的征集和捐贈,他們對歷史真相不懈追尋的價值與意義是不可估量的。”紀念館文物部主任艾德林說。
熱愛和平的人們,即便相距萬里總能相遇。
每到12月13日,紫金草國際志愿者董戴維將微信頭像換成黑白色,以此表達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緬懷。據了解,從2008年日本志愿者黑田薰開始,紫金草國際志愿者已匯集了來自美國、韓國、巴基斯坦等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人。他們身著紫色馬甲參加志愿活動,用自己的語言和特長不斷夯實這段人類共同的記憶。
圓夢中華,砥礪復興之志
“鐺、鐺、鐺……”每天早上八點半,紀念館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每天首批入場的12名觀眾分兩組撞響和平大鐘13聲,寓意牢記12月13日,勿忘國恥。
2021年9月3日,人們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撞響和平大鐘。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進入12月,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學結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豐富的活動。13日上午,來自江蘇、遼寧等全國40多所小學的師生代表,還將通過網絡云課堂共上一堂主題班會課,一起傾聽歷史、朗讀國家公祭讀本和抗戰家書。
“對孩子們來說,侵略、屠殺還只是模糊的概念。但他們也會因此受到啟蒙,思考什么是戰爭,該怎么看待歷史。”南京市考棚小學王老師說。
85載時光荏苒,85載滄桑巨變。歷經劫難的南京,正改換新顏。
長江邊,燕子磯。85年前,這里尸橫荒灘,血染江流,遭集體屠殺者達五萬之巨。如今,大河滔滔、青山相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磯夕照”光彩照人。
“自鴉片戰爭以來18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什么?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幸存者阮定東說,他的爺爺阮家田曾在燕子磯的江邊遇難,長大后他從軍報國,并帶著后人多次重走逃難之路。
2015年以來,王生、高在書、錢家書等抗戰老兵代表從未缺席國家公祭儀式。96歲高齡的王生老人感慨地說:“歷史的硝煙已然散去,現實的威脅卻無時不在。殷鑒不遠,后人當自警之!”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2016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放飛和平鴿。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每一次公祭儀式上,青少年代表們都會朗誦《和平宣言》,當飽含深情、鏗鏘有力的聲音響徹公祭廣場,也在傳達著億萬國人的共同信念——以史為鑒,中華民族的前景必將無比光明。(記者蔣芳、邱冰清)
編輯:朱國義相關閱讀
-
歷史痛感未敢忘,勠力同心謀復興——寫...
12月13日,凄厲的警報聲將再一次作為整個國家的背景音長鳴于耳畔。... -
沙塵降溫來襲|每日簡訊
12月12日,呼和浩特市民冒著沙塵出行。當日,呼和浩特市氣象臺發布... -
冬日書香
12月12日,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凱德廣場·諾和木勒購物中心西西弗書... -
當前視點!1552.6億斤!黑龍江糧食總產...
國家統計局12月12日發布全國糧食產量數據,農業大省黑龍江2022年糧... -
大商所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正式上線_世...
大連商品交易所9日正式上線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實現期貨交易所與... -
新動態:內蒙古4個創業項目獲全國獎項
12月12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就業服務中心了解到,12月8~9日,第五... -
世界今熱點:科學防疫要謹防“謠言病毒”
□袁寶年吃橘子后做抗原檢測會呈陽性;飲用高度酒能抵抗病毒;長期... -
【“五個大起底”在行動】突泉縣“半拉...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高敏娜通訊員韓雨格)眼下,在興安盟... -
全球頭條:我區藥監部門優化精簡行政審...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李國萍)“以前辦理執業藥師注冊需要2... -
780.1億斤!內蒙古迎來第十九個豐收年_...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韓雪茹)據國家統計局消息,2022年我... -
“忙起來就有奔頭”——從最新數據看市...
截至12月7日,在重慶市裝備行業1150家規模以上企業中,企業復工率達... -
當前看點!一箭雙星!長四丙成功發射試驗...
12月12日16時22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
百融云創聯合某國有大行 共同邁向“財...
近日,波士頓咨詢(BCG)發布了《中國數字財富管理市場2022》報告,報... -
水利部:2022年全國水庫實現“零潰壩”_...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水利部9日發布消息稱,水利部門加強水庫除險加... -
每日看點!非緊急勿撥120,讓生命熱線暢...
據北京急救中心介紹,由于疫情原因,近期120日呼叫量激增至平時的6... -
可防 可控 可治!奧密克戎毒力明顯減...
?監制:李中鋒編輯、制圖:魏佩資料來源:央視網、新華網編輯:孫麗榮 -
雀巢母嬰專業服務再升級,持續賦能科學育兒
對世界上每個父母而言,育兒沒有標準答案,但面臨的問題卻普遍相似... -
包頭英華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_當...
12月9日上午,包頭英華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包頭市委書記丁... -
危地馬拉火山噴發致首都機場暫時關閉_環...
新華社墨西哥城12月11日電(記者朱雨博吳昊)危地馬拉城消息:危地馬... -
三部門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