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把善良的家風傳承下去”

2023-05-16 07:53:59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趙曦)“家人、家庭、親情最重要。好日子是靠勞動干出來的。”

“我告訴孩子們,要本分做人,與人為善,把善良的家風傳承下去……”


【資料圖】

這些樸實的話出自張二玲之口。

今年64歲的張二玲,是一位善良的農村婦女,1959年出生在包頭市石拐區白狐溝街道腦包溝村前店小組。1980年,張二玲和本村的青年王元海結婚。婚后,她贍養雙方老人,撫養3名子女成長成才,給予3位智障小叔子母親般的關愛,與鄉親們和睦相處。40多年來,生活雖然不易,但她始終以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困難,用愛心和行動詮釋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5月12日,張二玲作為全國最美家庭候選戶代表、我區五好家庭代表,來到“激揚家國情·奮斗新征程”2023年內蒙古最美(五好)家庭揭曉暨家庭教育推進會現場,接受自治區婦聯授予的榮譽。

1981年,張二玲的公公去世。后來,婆婆得了尿毒癥,她端屎端尿,夜以繼日地伺候老人。張二玲的父親得了腦血栓,又跌斷了腿,她伺候床前;母親得了風濕病,不能動彈,她伺候左右;姐姐得了癌癥,弟弟腦出血,她忙前忙后照顧。

張二玲的3個孩子出生后,他們的日子困難更多了。但是張二玲依然是樂觀的。她經常說的話就是:“這點兒苦都是暫時的,誰家還沒點兒難處了。”

40多年來,張二玲每天早晨5點多起床,準備一大家子的飯菜。吃完早飯后,養羊、喂豬、喂雞、干農活……晚飯后,再給家人縫補、洗衣服,一直忙到半夜。

即使這么忙碌,她也不忘幫助鄰里,誰家有急事,找她幫忙,她從來都是放下手中的活兒,樂呵呵地去幫助鄉親們。

“老伴兒是個善良人,這輩子遇上她,是我的福氣啊!這個家全靠她,誰能像老母親一樣,照顧我那3個智障的弟弟哩。”王元海談起老伴兒張二玲,充滿著感激。

“3位小叔子一直跟著我們生活,這么多年了,就是一家人,我哪能撇下他們不管?”張二玲說。

3位小叔子雖然跟張二玲年齡差不了幾歲,但是因為先天殘疾,沒有自理能力。小到吃飯洗涮,大到看病就醫,全靠張二玲。

因為有嫂子呵護,3位小叔子沒有挨過一頓餓。

為了3位小叔子,她從不敢離開家太遠,怕他們吃不上熱乎飯,又怕他們凍著。女兒坐月子,她沒法去照顧,也沒法幫忙帶孫子、外孫。2014年,老伴兒做手術,她也沒能陪在身邊。

張二玲一直擔心:“我們總有一天做不動了,他們仨該咋辦?”

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3位已經60多歲的小叔子,被安置到了當地敬老院安度晚年。

張二玲說:“敬老院條件很好,孩子們經常去敬老院給他們的3位叔叔送衣、送藥、送好吃的。”

張二玲在去看望小叔子的同時,還不忘給敬老院的老人贈送水果。

院長韓月華感激地說:“我真佩服張二玲,她那么不容易,還想著別人。”

5月14日一大早,張二玲的女兒王飛燕接到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電話,說當地政府以及各級婦聯組織正在積極協調給張二玲申請廉租房,同時,各級婦聯還要來慰問送關懷。

王飛燕說:“今天,我要好好陪媽媽過一個母親節。”

有人問張二玲,你這么付出,是為了什么?

張二玲說,一家人過日子都不容易,遇到難處,不都該撐把手嗎?

“把善良的家風傳承下去,就是媽媽給我們的最珍貴的財富。”張二玲的兒女們說。

編輯:楊旭英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