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用心辦“小案” 用情護民生

2022-12-21 10:51:40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冬季的通遼市,寒風呼嘯、行人稀少。一天上午,位于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天域藍灣小區里,三三兩兩的居民陸續來到小廣場,將某置業公司負責人圍在了中間,一場圍繞小區規劃問題的爭論就此開始。

“小區的綠化帶和道路你們開發商想改就改,隨意占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請大家理解,這是我們在早期規劃中就定下來的,事情拖到現在也給我們公司造成了很大損失。”


(資料圖片)

置業公司負責人和業主雙方你一言我一語,各執一詞,爭吵激烈。

“大家請放心,此案雖已進入訴訟程序,我們辦案法官一定會全面考量,切實保護好咱老百姓的合法權益。”這時,正在現場辦案的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董明華的一句話,讓大家激動的情緒瞬間平復下來。

今年9月,某置業公司將天域藍灣小區業委會告上法庭,要求小區業主為其開發的工程提供必要便利,停止阻礙施工的行為。一審法院判決置業公司勝訴,小區業委會不服,向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雙方矛盾愈演愈烈。

“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糾紛一直不斷,二者的博弈勢必帶來雙方利益的損失,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全穩定。”當初接到案件時,董明華內心充滿擔憂。

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圍繞訴訟服務、糾紛化解等綜合施策,不斷提高審判執行質效,為該案順利解決打下了堅實基礎。“案情關乎民生,也涉及營商環境,且較為緊迫,我們當即決定將其分流至速審團隊進行辦理,并開展了現場勘驗。”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長王琳琳說。

經調查,該案表面爭議的焦點是小區綠化帶土地是否應被置業公司臨時占用,但法官經過閱卷和現場調查后發現,案件的實質爭議在于置業公司在小區施工后,承諾的事項未兌現,影響了小區業主的日常生產生活。鑒于此,法官果斷決定將化解雙方的矛盾糾紛作為案件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于是,在初步穩定當事人情緒的前提下,辦案法官多次組織調解,最終雙方協商一致、達成協議,一起涉企、涉眾、涉民生的排除妨礙糾紛,在法官們的主持調解之下,圓滿化解。

為進一步提升案件辦理質效,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速裁團隊效能,制定完善《簡單民事案件速審的標準化流程指引》《庭前會議操作規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持續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創新工作機制。目前,案件平均審理天數縮減為20天,高效的審判工作深受群眾好評。

“我們堅持‘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對到院立案當事人,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實現‘當事人只跑一次,一次辦結’的工作目標。在立案窗口開通涉民生案件、涉企案件、涉老年人案件綠色通道,保障案件快立、快審,不斷提升立案服務水平。”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宋建波介紹說。

同時,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與通遼市知識產權局對接,建立知識產權案件訴前委派調解機制;與通遼市司法局設立的矛盾糾紛多元調處中心對接,參與矛盾化解工作,為中心提供指導以及對調解員進行培訓等工作……該院不斷加強多元解紛、訴源治理工作,主動對接市縣兩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讓大量矛盾糾紛解決在源頭,減輕人民群眾訴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記者手記】

當記者采訪即將結束時,天域藍灣小區業主代表再次來到法院,送來了一份業主聯名簽署的調解協議書和一面錦旗,表達對法院的感謝,至此,這起復雜的矛盾糾紛案件圓滿畫上了句號。

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努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走深走實,立足審判執行主責主業,圍繞群眾所需所盼,排查化解糾紛矛盾問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司法“新動能”。

【點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切實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推動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依法公正高效妥善審理各類案件,注重案件審理質量,用一個個“小案件”溫暖“民心”,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晗)

編輯:章穎慧

關鍵詞: 中級人民法院 置業公司 充分發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