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業界 >

中信建投:美歐“金融核武器”落地 對俄重磅制裁影響幾何

2022-02-27 11:22:10    來源:文濤宏觀債券研究

事件

2月27日,美國、歐盟及英國發布對俄羅斯制裁聯合聲明,承諾對選定的俄羅斯銀行禁用SWIFT系統,同時承諾對俄央行的外匯儲備實施制裁。此舉將極大增強對俄制裁效果。SWIFT禁令將阻礙俄能源進出口跨境支付清算,全球能源價格或再受沖擊,加劇全球通脹壓力。歐洲銀行業對俄風險敞口上升,可能威脅全球金融穩定。對俄央行制裁將導致俄羅斯外匯儲備幾乎全部凍結,對盧布造成巨大打擊,并可能進一步引發俄羅斯國內通脹,其威力可能超過SWIFT禁令。此前俄央行已經未雨綢繆對美元儲備進行了大幅削減。對俄制裁總體對我國影響有限,或將推動中俄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人民幣國際化。

正文

1. SWIFT與國際支付清算體系

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是專門為金融機構提供跨境信息和通信服務的組織。

眾所周知,各國內部的金融機構支付清算由央行組織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完成,但跨境支付沒有“世界央行”組織清算。因此,1973年6家歐洲的國際銀行發起建立SWIFT,并由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15個國家239家銀行參與,旨在搭建起一套安全的金融信息收發系統和標準指令語法,并為每個成員機構分配一個獨特的代碼作為身份標識(稱為 SWIFT 代碼),從而得以高效執行跨境銀行間報文通信。當前,SWIFT成員包括全球200多個國家的超1.1萬家金融機構、交易所和企業,幾乎是跨境支付信息收發的獨家服務商。

作為重要國際金融基礎設施,SWIFT是信息收發系統,本身不具備資金撥付清算功能。

SWIFT的作用是在銀行間發送、接收交易指令,而國際銀行間美元資金結算主要通過CHIPS、Fedwire等清算系統進行。當客戶在本地開戶行提交跨境支付需求時,本地開戶行會向擁有國際賬戶的大型銀行(代理行A)提交請求,國內代理行A向簽訂過協議的國外代理行B發送SWIFT指令,資金通過CHIPS、Fedwire等電子清算系統在AB代理行之間進行劃轉,最后由代理行B劃轉至國外客戶在當地的開戶行(圖表1)。

SWIFT不受任何單個國家控制,但需執行歐盟的制裁規定。

SWIFT由一個25人的董事會管理,除最初的成員美國、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瑞士各有兩個董事席位外,其他國家最多一個董事席位,在亞太地區,除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新加坡外,2012年新增加中國大陸一名董事。SWIFT受G10國家(美、英、德、法、意、日、加、荷、瑞典、瑞士)央行、歐央行和比利時央行監管。作為中立的公用事業機構,SWIFT不會做出任何制裁決定。但由于 SWIFT 根據比利時法律運作,同時必須遵守歐盟的規定,包括制裁。因此,在歐盟27國一致同意的情況下,歐盟將出臺相關制裁條例,從而達到對俄禁用SWIFT的目的。

2. 禁用SWIFT將極大增強對俄制裁效果。

禁用SWIFT將極大增強對俄制裁效果,但難扭轉戰爭局勢。

根據俄羅斯全國 SWIFT 協會數據,約300家俄金融機構是SWIFT成員,占俄金融機構一半以上,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使用者。俄羅斯金融機構在全球每天進行的外匯交易價值約460億美元,其中80%以美元計價。SWIFT日均傳輸4200萬條消息,俄羅斯金融機構占1.5%。禁用SWIFT將阻斷俄羅斯與國際金融機構間交易信息收發。盡管仍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傳真聯系匯款信息,但安全性不完善,大量數據需要人工交換,作為支付信息的傳輸路徑極為脆弱。盡管資金流并未被切斷,交易仍將面臨毀滅性打擊,大幅阻斷俄羅斯能源進出口。但鑒于此前克里米亞危機期間歐美曾以禁用SWIFT威脅俄羅斯,此次俄行動料已考慮到這一后果,禁令更多是為北約未來談判增加籌碼,恐難阻擋軍事行動的進程。

近年,西方加快利用國際金融基礎設施作為制裁措施,對被制裁國家影響較大。

歷史上僅有朝鮮和伊朗作為主權國家曾被禁用SWIFT,影響較大的是對伊朗的制裁。2012年,隨著伊朗核計劃緊張局勢加劇,歐美切斷了伊朗4家主要銀行與SWIFT聯系。該年伊朗GDP增長率從前一年的2.7%跌至-7.4%。2016年,不再列入國際制裁名單的伊朗銀行重新與 SWIFT 聯網,但外國銀行仍對與伊朗交易持謹慎態度。2018年,伊朗50家銀行再次被禁用SWIFT,該年GDP增長率從前一年的3.8%降至-6%,次年以原油為中心的出口下跌60%以上,貨幣里亞爾暴跌至制裁前的1/6,導致國內惡性通脹,伊朗不得更換發行新的貨幣。兩次制裁后不久,國際原油價格均有所上漲。此外,2014年俄烏克里米亞沖突期間雖未切斷SWIFT,但VISA與萬事達卡在未通知俄金融機構的情況下,停止對俄羅斯幾家銀行卡的支付服務,導致俄羅斯商戶消費體系陷入癱瘓,銀行發生擠兌。

SWIFT替代方案有限。

俄羅斯在 2014 年受到經濟制裁后,推出了自己的跨境支付網絡SPFS來取代 SWIFT,但使用最多的是俄羅斯國內機構,難以替代SWIFT.中國于2015年推出人民幣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當前發展迅速,但在國際信息收發方面仍難以擺脫對SWIFT依賴。伊朗被禁用SWIFT期間,歐盟推出INSTEX系統,旨在與伊朗進行非美元貿易,但由于美國的阻撓幾乎未能實質使用。此次對俄制裁若長期持續,不排除歐洲未來再次繞道類似方案尋求俄能源進口。

3. 金融制裁成歐美主要應對措施,已將矛頭指向俄央行,威力恐超過SWIFT禁令

美歐同時宣布對俄央行外匯儲備進行制裁。

此前,歐美已對俄出臺兩輪制裁,包括金融制裁、貿易制裁和針對個人的制裁等(見圖表6)。歐美此次對俄央行實施制裁,將其列入美國財政部的特別指定國民名單。此舉將禁止美國實體與俄央行進行交易,并可能導致與其進行交易的外國機構面臨制裁。此前美國僅對伊朗、朝鮮和委內瑞拉央行實施過制裁。這一制裁將導致俄羅斯外匯儲備幾乎全部凍結,將對盧布造成巨大打擊,并可能進一步引發俄羅斯國內通脹,其威力將超過SWIFT禁令。

近年來,俄央行已經未雨綢繆對美元儲備進行了大幅削減。

俄央行外匯儲備約為6430億美元,其中僅有6.6% 為美國債券,較2018年的30%有大幅下降。當前,中國債券占13.8%,法國債券占12.2%,日本債券占10%,德國債券占9.5%,此外,黃金儲備約占22%。

4。全球能源價格或再受沖擊,歐洲銀行業風險上升;總體對我國影響有限,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洲能源供給可能再度陷入緊張,國際能源價格或加速上漲,增加全球通脹壓力。

新制裁措施后續將對歐洲能源進口造成較大壓力。俄羅斯作為重要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國,約占世界原油供應量的12%,占歐盟能源進口量的39.5%,德國和意大利對俄的天然氣依存度達到50%以上。21年俄羅斯的出口額在4900億美元左右,主要項目為石油、天然氣、煤炭、小麥和鋼鐵等資源。根據美國CIA數據,俄羅斯出口主要目的地是中國(14%)、荷蘭(10%)、白俄羅斯(5%)和德國(5%)。當前主要國家石油庫存已處于低點,戰爭和制裁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緊張,市場有激進觀點認為,隨著包括SWIFT禁令在內的制裁收緊,原油價格可能突破每桶140美元大關,從而進一步加大全球通脹壓力。

歐洲銀行業風險上升,威脅全球金融體系穩定。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21年三季度數據,俄羅斯企業和金融機構對國際銀行的未償還債務達1210億美元,奧地利、意大利和法國銀行占其中約70%,而俄對美國金融機構的未償還債務僅為147億美元。若制裁禁令導致俄債務違約,歐洲銀行業將面臨巨大的風險敞口。此外,烏克蘭沖突可能持續打擊盧布,從而降低歐洲銀行在俄羅斯子公司持有的股票價值。

對我國影響有限,或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對俄禁用SWIFT可能導致我國銀行與俄金融機構間支付清算產生障礙,影響中俄進出口貿易,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亦可能對國內造成波動。但我國與俄羅斯在冬奧期間達成15項合作協議,將穩定我國能源供應,并為人民幣跨境支付創造新的機遇。

能源方面,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中石油新簽一份天然氣長期供應協議,將對華天然氣出口增加100億立方米,總量達480億立方米/年,在原來的協議基礎上增加26%,為中國增加了5.8%的長期天然氣供應。此外,俄羅斯石油公司還和中石油簽署了過境哈薩克斯坦向中國供應1億噸石油的協議,協議期為10年。

跨境結算方面,雙方強調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2020年,中俄之間17.5% 的貿易以人民幣結算,而2014年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占比僅為3.1%,另有10%左右貿易以盧布結算。此次新增天然氣交易改為用歐元結算,被認為是兩國合作中從美元結算到本幣結算的過渡。當前,中俄已多次續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在俄羅斯有一家直接參與行和多家間接參與成員。中國銀行等大型銀行在俄羅斯也設有當地子公司,可以不通過俄羅斯銀行的情況下在集團內部進行交易,相關企業仍有渠道進行匯款。未來,中俄有望加快建立美元之外的本幣結算體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風險提示:俄烏局勢惡化超預期

(文章來源:文濤宏觀債券研究)

關鍵詞: 中信建投 金融核武器 SWIFT

相關閱讀